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1-7-4 18:54 编辑
杨子荣牺牲后,家人被误定为土匪家属,真相大白时母亲妻子已过世。
2021-06-29 12:41
1974年的一天,山东省牟平县民政局工作组的几位同志,在老局长的带领下来到嵎峡河村,寻找一位叫杨宗福的老农。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让杨宗福辨认几张照片,看看从照片中能不能找出他的弟弟杨宗贵。
杨宗福一听说是关于弟弟的事,连忙问工作组是不是找到当年失踪的杨宗贵了。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杨宗福有些忧伤地翻看着工作组递过来的七八张军人的旧照片。
在翻到第三张的时候,杨宗福一眼就认出那是弟弟杨宗贵。“这就是我弟弟杨宗贵,他已经离开我们快30年了。”停顿了会,杨宗福又接着说:“同志,这照片能不能洗一张给我留个纪念,我们家里人都没有他的照片。”
看到杨宗福认出杨宗贵的照片,老局长立即上前握住杨宗福的手说:“老哥,照片的事你不用操心。我现在要郑重地告诉你,你弟弟杨宗贵,参军时取了个化名,他就是战斗英雄杨子荣。”
“杨子荣?”杨宗福对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听过。
“对,就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那个杨子荣!”经过老局长的提醒,杨宗福终于想起杨子荣是谁。
瞬间,杨宗福百感交集,又看了看手里的照片,突然跪下哭道:“娘,终于有宗贵的消息了!”
此时,距离杨宗贵的母亲宋学芝离世已经有7年的时间。这位英雄的母亲,至死都不知道儿子的下落,甚至一度流传杨宗贵当了土匪,他们家成了“匪属”,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那么,杨宗贵是怎么成为杨子荣的呢?一个山东人为什么会说着地道的东北话,他又怎么会被谣传为“土匪”?为什么牺牲后27年,家人才知道他的消息?杨子荣的后人如今过得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杨子荣戏剧形象
杨子荣于1947年2月份牺牲在黑龙江海林镇,他的传奇故事也发生在东北,说着一口东北话而且对东北土匪的黑话颇有研究,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东北人。
作为一个山东人,他怎么会对东北这么熟悉,连当地土匪的黑话都了如指掌呢?这一切还得从他的成长说起。
杨宗贵于1917年1月28日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父亲杨世恩是个远近闻名的泥瓦匠,靠手艺吃饭,母亲宋学芝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妇女。
不过在那个年代,土地基本掌握在地主手里,杨宗贵家并没有地,只能给地主家打短工。在他4岁那年,村里有人开始陆续“闯关东”,并传说在东北发了财,这让乡里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到关外谋生。
杨宗贵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一家迁徙到了辽宁安东。但到了东北,才发现关外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好,甚至还不如老家。杨世恩还能依靠泥瓦匠的手艺继续挣点钱,而宋学芝就只能到处捡破烂补贴家用了。
但杨家五口人的日子还算非常艰难,在东北呆了一段时间后,宋学芝与杨世恩商量过后决定,杨世恩带着大女儿继续在安东生活,而宋学芝则带着杨宗福和杨宗贵俩兄弟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宋学芝一人做好几分工,省吃俭用,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相对好一些的成长环境。到了上学的年纪后,母亲还送杨宗贵去私塾上了几年学。
只是没几年,胶东地区进入军阀混战,老百姓生活更加艰辛,民不聊生。宋学芝见状,只得让杨宗贵去投奔父亲,以减轻一些生后负担。
闯关东
就这样,1929年,12岁的杨宗贵再次来到辽宁安东。起初,杨世恩还让儿子上了两年学,但后来家庭开支实在难以为继,只得让儿子到姐姐做工的面粉厂干活,补贴家用。然而很快日本就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在日本人手里,东北民生凋敝,杨宗贵也被工厂裁员。
没有了工作的杨宗贵,只能开始打零工,到码头扛大包,到山里搬木头,还当过船工,给有钱人护院,什么活能挣到钱就干什么活。
1938年,杨宗贵成为了当地一名矿工。矿工收入虽然比以前高一点,但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活,在那个年代,矿工还要忍受日本监工和日伪的打骂。
常年被凌辱,让杨宗贵恨透了日本人。凭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还要遭受外国人的侮辱?一次,杨宗贵见工友被日本监工殴打,愤怒的他为工友出头,与日本监工发生了冲突。
这次,杨宗贵再也没法在矿区呆下去,只能在工友们的帮助下,逃离了矿区,并于1943年回到了山东老家。
山东人杨宗贵,就这么在东北底层社会生活了十多年,他在矿区和码头,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为人也义气,本地工友们也经常会给他讲各种草莽英雄的故事。
而这也给他以后剿匪打下了坚实的基层,他不仅讲得出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还学会了土匪的各种“黑话”,俨然一个“东北百事通”。
回到老家的时候,杨宗贵已经26岁了。母亲宋学枝托人为他说了一门亲事,一个来自邻村的姑娘许万亮。两人成亲后,杨宗贵也开始租地主家的土地种。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由于在东北有过被日本人欺负的经历,在老家也见到了日军种种暴行。杨宗贵对日本人恨得牙痒痒,对所有抗日活动都很积极,加入了民团组织,给中国军队运粮。1945年,杨宗贵以后勤运粮人员的身份,参加了八路军收复牟平的战斗。
第一次接触八路军,杨宗贵就觉得这支队伍跟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真正是人民的队伍。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在当地扩编,杨宗贵得知后,马上报名参加了这支他向往的部队。
在报名的时候,为了防止连累家人,他没有使用真名,而是在报名表上填上了“杨子荣”这样一个化名。对于这个化名,家里人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也是日后很长时间里,家人没法打听到他下落的重要原因。
参加八路军后,杨子荣被编入胶东海军支队。当时他已经29岁了,他被分配到炊事班,成为一名炊事员。1945年10月下旬,杨子荣随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部队改编后,杨子荣被编在牡丹江军分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
而在剿匪作战中,战友和领导惊喜地发现,此前其貌不扬的伙夫杨子荣,简直就是个东北通。东北话、土匪黑话样样精通,还颇具指挥才能,于是将他调到侦查小分队,成为最前方的作战人员。
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
在解放海林镇的过程中,杨子荣带着30多人,化妆成土匪的样子,靠着黑话和编造的身份顺利进入地主武装的阵营,并说服了领头的缴械投降。
这是杨子荣第一次在剿匪中扬名。接着他又在1946年3月20日追击李开江部的战斗中,说服了400名敌人放下武器投降。这两次小试牛刀的战斗,让杨子荣获得了团战斗模范的称号。
当然,杨子荣最广为熟知的事迹,还得是“智取威虎山”。当时经过一年多的剿匪,牡丹江地区的匪患已经扫除得差不多了,但之前被称为当地最强武装的“座山雕”一伙土匪,却不知所踪。
“座山雕”是匪首张乐山在业内的称号,从他15岁进山当匪,3年后成为匪首的经历看,就知道他是个狠角色,而且为人十分狡猾。在张乐山几十年的土匪生涯中,他经历过清兵围剿,经历过张作霖的奉军攻击,甚至日伪军也没能将他剿灭,每次围剿后不久,他又能将土匪队伍壮大起来。
经历的多次围剿,让张乐山的警惕性十分高。他这么多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的狡猾,他的人马,行踪十分隐秘,而很少大队人马出动,大多都分散出入山林。
而且,当时“座山雕”已经接受了国民党的任命,成为当地保安旅长。因此牡丹江军分区下了命令,必须消灭这股隐藏在深山中的敌对势力。
最终,深入林海雪原,查找“座山雕”的任务又落到了侦查排长杨子荣肩上。他带着5名战士,化妆成土匪的模样,进山摸敌情。
电影中的“座山雕”
1947年2月6日晚,杨子荣靠着黑话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打入“座山雕”的大本营,与外面的大部队里应外合,活捉了“座山雕”。这次行动,杨子荣荣立三等功,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查英雄”的称号。
在活捉“座山雕”后17天,也就是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和侦察排在追捕一股以郑三炮为首的溃散的土匪。当时杨子荣已经摸清了土匪的活动区域,并找到了冒着烟的窝棚,杨子荣带着几位侦查员来到门口,在喊出“不许动,举起手来”之后,几个土匪乱做一团,有人捡起枪朝门口射击,而杨子荣也准备还击,但由于天寒地冻,枪栓被冻住而无法打响。
这时冲在最前边的杨子荣,完全没有躲避的时间,直接被土匪击中胸口而牺牲,当时他刚满30岁。杨子荣牺牲后,团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所在的侦查排,也改名为“杨子荣排”。
杨子荣去参军的这一年多时间,由于战事紧张,他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村里人也都知道杨家二儿子是跟八路军走的,所以当地对他家还有军属的特殊照顾。
直到1947年,村里一位闯关东回来的人说,他在东北牡丹江看到过杨宗贵,而且杨宗贵穿着黑皮袄,腰间别着枪,还带着几个人,好像当了土匪。
这个消息在村里马上就流传开来,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这让村干部大为紧张,将杨宗贵的母亲宋学芝和妻子许万亮叫去村公所盘问。但杨宗贵参军离家后,音信全无,家里人无法证明他没有脱离部队成为土匪。
对于村里和乡里的盘问,宋学芝从来不认儿子是土匪的指控,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我家宗贵不会的……”在她看来,儿子去参加当兵,就是被八路军的军纪和为穷人出头的作风打动的,他怎么会当上了土匪呢?
乡里取走了杨家门框上的军属“光荣牌”,也取消了他家的军属补贴。一家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似乎一出门,人人都在指指点点。一家人从军属变成了“匪属”,遭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杨家人曾多次找解放军部队询问杨宗贵的情况,但当时解放战争正处于紧张阶段,到处炮火连天,当地的解放军部队也没法核实到东北作战的杨宗贵的情况。只能告诉他们,让他们回家等消息。
杨子荣母亲的舞台形象
在新中国成立后,家里依然没有收到杨宗贵的任何消息,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这更加印证了杨宗贵当了土匪的嫌疑,如果是牺牲了,那部队肯定会通知家里,如果是还在部队,这么几年他也该请假回家或者写封信回家来。
但杨宗贵任何消息都没有,这让家里的人绝望了。紧接着来的各种运动,杨家“匪属”的身份在村里基本被“坐实”,什么运动都逃不脱。也就是这时,杨宗贵的女儿因病夭折,妻子许万亮在重压之下,也一病不起,于1952年离世。这个苦命的女人,至死都不相信丈夫会去当土匪。
孙女、儿媳接连离去,儿子生死未卜,让宋学芝遭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打击,她多次也想一走了之,但儿子杨宗贵下落不明,如果自己一死了之,那戴着他头上的“土匪”帽子可能永远都没法摘掉了。
宋学芝和大儿子杨宗福,一次又一次地去县里反应情况。几年时间,他们去了近百次,最终县政府在1957年详细了解完情况之后,认为仅仅凭一个村民的几句话,就将革命战士判定为“土匪”,证据不足,而且调查了当时东北的部队中,并没有军人叛变当土匪的。
县里当时将杨宗贵认定为“失踪军人”,宋学芝收到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第二年,她又收到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这个坚强的母亲,用了十年的时间,将安插在儿子头上的“土匪”帽子摘掉了。
杨宗贵的《失踪军人通知书》
也是在1957年,原牡丹江2团副政委曲波根据战友杨子荣的事迹创作的小说《林海雪原》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在全国轮番上演,让杨子荣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杨家人虽然也看过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但从来没敢把杨宗贵和杨子荣联系到一起。大家都觉得,杨宗贵和很多无名的烈士一样,不知道牺牲在哪,也不知道埋在哪。1966年,宋学芝带着对儿子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与此同时,杨子荣的名字和形象,也随着样板戏越来越深入人心。部队和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多挖掘一些这位英雄人物的素材,但查阅档案后才发现,杨子荣的信息非常简单,连籍贯是哪里都不知道。1969年,中央下达了寻找杨子荣身世的指示。紧接着成立专门的调查组,根据杨子荣生前战友孙承祺的描述,杨子荣应该是胶东地区的人。
调查组来到胶东,三个多月时间里,他们翻阅了3000多份失踪军人档案,还在报纸和广播上发布寻人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
中央调查组撤走后,调查并没有结束。一位山东牟平县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查询该县军烈属抚恤登记的时候,发现杨宗贵的资料与杨子荣的有极高的相似性。 他们找到了杨子荣最早参加八路军时所属的胶东海军支队的老人,其中一位叫韩克利的老兵向调查组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杨子荣就是杨宗贵的化名。当时他们一起报的名,聊天的时候杨子荣说起过这是个化名。
虽然杨宗贵和杨子荣是同一人,基本可以确定,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口头证据之上,调查组还缺乏物证。
一直到到1974年,《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终于在团部老战友那里发现一张有杨子荣的照片。照片是杨子荣在1946年被评为二团战斗模范的时候和战友们的合影。曲波找到摄影技术人员,将照片中的杨子荣放大,翻拍后交给了调查组的同志。
当看到杨子荣的哥哥杨宗福,在七八张军人照片中,一眼就找到弟弟的照片时,调查组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杨子荣牺牲27年后,他的家人终于知道他在部队的情况。这对英雄也算是有交代了。
杨宗福拿着弟弟的照片,跑到母亲宋学芝和弟媳许万亮的坟前,高声痛哭着告诉他们:“有宗贵的消息了。他不是土匪,他是大英雄!”
杨子荣的妻子和女儿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去世了,但杨子荣其实还有一个叫杨克武的儿子。确切地说,这是杨子荣的侄子。
在女儿早夭后,许万亮的葬礼没人戴孝,按照当地风俗,杨宗贵这一脉算是断了香火,宋学芝便自己做主,将侄子杨克武过继给他,于是杨子荣也就有了一个儿子为母亲许万亮披麻戴孝。后来,杨克武也到部队当兵,退伍后回家种地。他的儿子,也被他送到部队锻炼。三代人都从军,这在村里也是独一家。
杨克武
多年来,杨克武一直还生活在杨子荣参军前住的老房子里。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年久失修,房子已经快要倒塌。杨克武虽然也想修一下房子,但无奈生活拮据,没有能力重新翻修。
这时,有个商人找打杨克武,提议由他将房子租下来,翻修好后作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靠门票和旅游收入赚钱。商人还表示,杨克武还可以每天来自己老宅上班,以杨子荣儿子的身份讲讲革命故事,就可以每个月拿固定工资。
杨家老屋
70多岁的杨克武拒绝了这个商业提议。他更希望杨子荣的精神被传承下去,而不是靠杨子荣这块招牌来赚钱。
2019年,杨克武在参加一档讲述杨子荣事迹节目的时候,节目组邀请了“杨子荣侦察连”的官兵们与现场视频连线,气势如虹的官兵喊出口号并敬礼。杨克武也起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一幕,证明了杨子荣精神依然在一代代薪火相传。 如今,杨子荣这个名字,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被人遗忘,他依然是勇敢与智慧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