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20-7-22
|
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2-2-10 08:43 编辑
信 用
信用是日常行为,诚信和正义交流的统称,是每个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在我国崇尚信用的风尚有几千年的传统,自古以来,有:“言必信,行必果”“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信用一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
信用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承诺,是一个人身立命的基础。无信不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难得易失。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失足了,你可以立马站立,失信你也许永远难以挽回。”
小张因为信用记录良好免除了缴纳房租押金, 而胡先生却因为欠款许久未还被列入老赖的名单。惨遭出租车司机的拒绝。可见,信用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是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无形资产。遵守信用的人将会在生活,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便利,应接更美好的未来,而失信的人将在生活中寸步难行。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来自于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身心的道德力量,唯有每个人将信用作为衡量自身的道德标准,我们才能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个人才能安身立命,社会才能良续发展。
信用不只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规则和制度。当今社会无信不立,讲信用不仅仅是对个人品质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准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形资源遍布在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这时的信用发挥的是更重要的规则和底线的作用,是“第二身份”。信用成为社会正常运行,企业良性运作,个人健康发展的准绳,划定了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运行底线。在制度的维度上,信用是根本,是基础,是必须遵守和践行的准则。比如,针对频频出现的拒不履行决判的“老赖”,其实本质上是对信用的底线作用的漠视。因此,建立诚信档案,利用限制消费和出行等方式来警醒和惩戒,就是充分发挥其制度作用的表现。相对于道德的自律,信用体现的制度和规则作用更是一种外在的他律,将失信行为框定在制度的红线以外。
完善信用体系,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优秀的道德风气的形成,又能为制度的落实保驾护航。而道德的形成与制度的落实之间也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群众内心有了道德约束行为之后,外化于行的结果就是懂得遵守规矩。这会给制度的执行减少障碍。另一方面,制度完善了以后,外界的监管到了位,群众投机取巧的小心思也会被自然打消。潜移默化间,群众的素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发挥了促进和连接作用。举个例子,针对高铁霸座现象。铁路管理部门提出要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乘客建立信用体系。但凡做出霸座,扒车门等不文明行为的乘客将被纳入失信人员名单,限乘高铁。有了质疑制度的支撑,铁路陷阱在日后执法过程中能有法可依,乘客在乘车时也会有所顾忌。
一言以蔽之,信用体系的建设,既滋养了道德的形成,又规范了制度的运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信用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