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刺刀有什么缺陷?为什么对越反击战后,就遭到了“禁用”?
2024-04-22 15:45
不管是在影视剧作品还是历史资料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解放军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战之类的场面,刺刀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刺刀也一直没有被冷落,在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中使用了新的三棱军刺,在战场中大放光彩,但在那之后三棱刺刀却渐渐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它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吗? 珍贵的刺刀
三棱军刺开始正式武装的时候,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了,而装备了三棱刺刀的战士们,都是爱不释手,新的刺刀用起来实在是太顺手了。
而我们之所以对刺刀有如此大的执念,就是因为在最需要的时候却非常稀缺。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初期,连人手都能分配到一把枪都有些困难,小米加步枪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一句话。
想要枪,就得去缴获日本鬼子的,而这些日寇为了不让我们拿到枪支,在眼看没办法获胜的时候,就会把枪全都销毁,往往牺牲大量的战士才能缴获少量的枪支弹药。 枪械稀缺就算了,子弹就更是珍贵玩意儿了,当时的我们,因为主要是游击战,很难有固定的地方去大量生产弹药。
子弹太少,能分给每个士兵的数量就更少了,在上战场的时候,有的战士甚至就只给枪里上五发子弹,而装备精良的日军步兵平均一次要携带上百发子弹,这对很多解放军战士来说可能是一年的子弹数量了。 一次只带寥寥五发子弹,上战场之后很快就会打空,在这种时候只剩下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冲上去近身搏斗打白刃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抗日战争时期,其实解放军使用的更多的是大刀,而日军则基本上都标配的刺刀。
都使用冷兵器的情况下,那自然是一寸长一寸强了,刺刀虽然本身长度不及大刀,但它的使用情况都是下挂在步枪上的,突刺距离很容易就超过了大刀。
不仅是长度比大刀长,使用往前刺的刺刀,比挥砍的大刀在速度上也要更快一些,很明显在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刺刀是要比大刀占优一些的。
而刺刀虽然好用,在战场中是很容易出现损坏的,缴枪困难,缴刺刀就更困难了,为了弥补白刃战上的缺陷,我军一直在研究好用的刺刀。
“最毒军刺”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三棱军刺大放光彩,让敌方看到便瑟瑟发抖,但仅仅在一年后,三棱军刺就开始慢慢的换掉了,这是什么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三棱军刺确实是一个大杀器。当时各国的军刺大部分都是匕首式的,插进身体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放不出血,再加上肌肉收缩而导致拔不出来。
而三棱军刺一般就没有这个顾虑,因为其独特的造型,在被刺刀的时候,伤口跟普通的刺刀造成的伤口不一样,窟窿的伤口,伤口没办法收缩。
它造成的伤口,出血量要比大部分刺刀大,虽然并不是不可治愈伤口,但在战场当中,很难做到及时医治,很容易就会失血过多。
在对越反击战当中,即便地方身着防刺服,也抵挡不了三棱军刺的威力,以至于他们看到上刺刀就会不自觉的害怕。
关于为什么在参加完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就慢慢消失了,说法不一,不过有几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
被神化的刺刀有人认为,三棱军刺之所以不见了,是被国际给禁用了,原因就是因为实在是太凶狠了,而且还带毒,被刺到必死无疑。
三棱军刺的威力,确实是不容小觑,但说因为太厉害被禁用就有些夸夸其词了,而说上面涂毒了就更是夸张了。
在战场当中,一旦进入白刃战,那就是全都聚集在一起混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误伤友军,要是在军刺上涂毒,伤到自己人了该怎么办。 而且也不一定非要置对方于死地,被三棱军刺刺刀,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就会失去行动能力,那就失去了威胁。
或者说,在刀枪无眼的战场上,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肾上腺素激发,很容易就会多刺上几刀,这种情况下,涂毒有什么必要吗?
被淘汰的原因在制造三棱刺刀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这种造型,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形状会更加坚固,可以弥补材料坚硬度不足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可以轻易刺穿防刺服的原因。
而且三棱军刺采用的是折叠式的设计,直接嵌在步枪下方,在越南战场上,这个设计反而成为了障碍。
因为太长,在茂密的丛林当中行动反倒有些不便利,而且三棱的独特设计,也让三棱军刺注定只能“刺”,挥砍和劈的效果都微乎其微,在使用三棱军刺的时候,战士还得单独准备一把匕首备用。 说到底还是功能太过单一,只能在白刃战的时候刺敌,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刺刀再次进行了改良,之后的刺刀也在向功能全面方向发展。
如今的现代化战争,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出现白刃战的情况了,如今的刺刀更多的是对战士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是否能有效杀敌不再成为刺刀选择的唯一标准。
随着时代的前行,很多老物件都会有淘汰的一天,而三棱军刺一直到2020年才全面淘汰,已经算是“长寿”了。
一件旧物品被淘汰的时候没,必定是因为有了更好的上位替代品,被取代也是正常的。
对于三棱军刺,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面留下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