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死神 于 2022-7-12 16:36 编辑
李若愚 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7月10日的日本国会第26届参议院选举原本应该是近期日本国内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上一周,日本朝野各党纷纷全员出动为选举进行最后造势。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前一天在冈山县的行程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奈良,并在此迎来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当日中午,安倍遇刺的消息一经传出便震惊世界,从而使得人们一时遗忘了参议院选举这个原本的主角。 对政治人物的历史评价,最终形成往往需要一段岁月的沉淀。但无论作何种认识,安倍晋三作为战后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其国际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9日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对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突遭不幸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并站在中方的立场上对其进行评价: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贡献。 在美俄分歧日深的今天,对安倍的哀悼甚至成为美俄两国之间少有的共识。安倍既是拜登口中的“我的朋友”“美日同盟的捍卫者”,同时也被普京称为“为俄日两国睦邻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永远活在我心中的优秀人物”。来自美俄双方的赞誉准确地反映出安倍政治特质的复杂性绝非“美国在亚太利益的代言人”这样简单的话语可以概括的。 作为安倍智囊团成员的庆应大学教授细谷雄一亦不讳言:安倍晋三是一个右翼民族主义政治人物。从2007年9月执政不满一年后下台到2012年开始长期执政,安倍最大的改变就是作为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与作为个人的安倍晋三的分离。换句话说,便是安倍在首相任内奉行务实路线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其右翼政治家的底色。 务实的态度使得安倍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可以满面陪笑地周旋于特朗普与普京之间,可以化身游戏人物“马里奥”出现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可以调和在对华等问题上意见相左的自民党内的鹰派与鸽派。一旦卸下首相重任,安倍本人的个人色彩也就再度显现。在首相任内曾长期压制日本国内反华势力的安倍,卸任后不久便忙不迭地参拜了久违的靖国神社,到今年甚至又抛出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不难理解。 因此,对“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以及“日本国民安倍晋三”进行评价亦当有所区别。习近平主席的评价“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贡献”中,“在任期间”这四个字既精准而又富于历史的智慧。 在某种程度上,安倍晋三是为了7月10日的参议院选举而殒命。但执政联盟较选举前增加7席这一结果还谈不上安倍的政治遗产。其实,由于在野党近年来的分裂与弱化,在选举前的预测中,自民党的选情就被普遍看好。日本总务省7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选举中提前投票者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61万多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安倍遇刺以前就已经完成了投票,其投票选择是不受安倍遇刺这一突发事件影响的。 安倍遇刺事件为自民党带来的同情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执政联盟进一步冲高议席,但不会在根本上改变选举的版图。参议院选举结果反而表明在安倍遇刺以前,日本多数选民就已经接受了包括“修改和平宪法”在内的自民党的一整套政治理念,而这才是安倍长期执政对日本最深远的影响。 尽管安倍在推进修宪一事上着力甚多,但修宪仍然只是其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环。今天,自民党赢得参议院选举使得外界普遍认为日本修宪迫在眉睫。但其实早在2016年的参议院选举后,安倍就已经带领执政联盟突破了参众两院三分之二议席的修宪门槛。只是深知修宪的最大难关在于最终的国民投票,安倍并未操之过急强推修宪,而是利用长期执政带来的行政资源通过媒体引导民心,以营造日本面临周边威胁的气氛。俄乌冲突爆发后,世界的紧张局势能在日本国民中迅速转化为感同身受的危机感,其背后安倍政府的长期宣导工作不可忽视。 整理安倍的政治遗产与对安倍政治进行评价,都需要秉持历史的眼光。包括修宪在内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注定不会发生在安倍的任内,但却不能忽视是安倍为其营造出了基本条件。安倍在首相任内虽然长期奉行务实的路线,但也促成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结合,使得多数日本国民在政治立场上接受了右翼的政治理念。所以,无论是岸田首相还是其他的日本政治家,只要他们继续推动修宪,领导日本在民族主义的道路上前行,安倍的政治遗产就会一直影响日本的未来。 (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