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佳作赏析]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心灵的觉醒,才是真正的救赎。

[复制链接]
积分

9901

威望

8329

贡献

566

军功
积分
21060

级别

三级管理

佩饰

总部胸标营区通行证董事资历章优秀指挥员华武建站勋章第一枚一等功第一枚三等功第二枚三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嘉奖章93活动勋章抗战纪念章红军臂章蓝军臂章

任职
  单位:
华武董事会
  职位:
董事
  
  部门:
论坛管委会
  子部门:
顾问司
  职务:
副主任
  兼任:
司长

注册时间
2020-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5: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0-8-25 15:51 编辑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心灵的觉醒,才是真正的救赎。


鲁迅所写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与《野草》中其它文章不同,并非属于晦涩难懂的文章,文章中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个性鲜明,整篇文章以“奴才诉苦”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来自“聪明人”和“傻子”无用的“救赎”。鲁迅是在借此暗示世人,拯救“奴才”的方式,既不是如“聪明人”一般在其痛苦时给予“圆滑”的言语安慰;亦非如“傻子”一般,虽是实干家,但却只顾破坏外在障碍,而不知需要打破的壁垒在奴才心里。由此,实干家“热血”而“无用”的拯救,也被蒙上了“悲哀色彩”。




文中三人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奴才”身上深入骨髓的“奴性”,身体对“苦”的感触尚未消逝,但心灵早已不知“何谓痛苦”了。细细品味,《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篇文章,让人体会更深的,其实还是奴才“漆黑一片”的奴性。

在鲁迅先生笔下,奴才的诉苦是自我安慰的“止痛药”,聪明人的巧滑安抚是息事宁人的“麻醉剂”,自欺欺人之余,尽显卑怯与虚伪;傻子虽是实干家,但却不知身体的解放对心灵被禁锢的人没有意义,于是傻子拯救失败。

那么何谓真正的拯救?从“心”开始,才能从新开始。


1、象征手法下的三种国民性,以聪明人的巧滑和傻子的悲剧,烘托出奴才卑怯的奴性
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文如其名,全文主要内容是“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对话下的场景转换。而这三种人,实则象征着三种国民性格。




“傻子”,无疑象征着卑怯的“奴性”,躯体上伤痛在灼烧,但他除了哀嚎、诉苦,似乎再无任何排解自己痛苦的办法。心灵上的麻痹、思维上不思进取的怠惰,才是奴性的症结所在。

何谓“聪明人”?他象征着“吃人”的巧滑。他以巧滑处世,面对奴才的哭诉,回应以虚伪的同情。他是奴才和奴才主眼里的大好人,他是最受欢迎的人,但是却是最麻木,最虚伪的人。本该千夫所指,却以巧滑姿态左右逢源,这可不就是“聪明人”吗?




何谓“傻子”?他象征着“吃亏”的实干家。他耿直、真诚,却是“最吃亏”的实干家。他可以毁掉让“奴才”倍感煎熬的房子,为奴才砸出一扇窗,但是却无法打开奴才心里的“窗”。于是他明明为了拯救奴才而“冲锋”,却成了奴才眼里毁了房子的“强盗”,更是奴才主眼里的敌人。人人喊打之下,实干家也染上了悲剧色彩。傻吗?傻!




巧滑的“聪明人”游刃有余,卑怯的“奴才”只知诉苦,实干的“傻子”却人人喊打,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展现的人间相,讽刺意味十足。但也正是这难以直视的讽刺,细品之下,才让人惊觉鲁迅先生的呐喊。

鲁迅先生以聪明人的巧滑、傻子的悲剧,进一步烘托出了奴才卑怯奴性的无可救药,三位人物象征了三种国民性,对比之下,惹人反思的更多在于无可救药的“奴性”。

于此,沉吟良久,细品文章后才惊觉,这篇文章更像是鲁迅先生对世人的发问:何谓救赎?


2、何谓救赎?鲁迅:心灵的觉醒,才是真正的救赎
关于人性的文章总是尖锐而深刻的,但即便尖锐得让人避无可避,可就是这避无可避之间,人才得以在这紧迫的笔锋之下,正视人性与人心已然坏掉的地方。鲁迅的笔锋,有这般尖锐和深刻,无独有偶,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笔锋,亦有相似的尖锐和深刻。

说起对鲁迅笔下“奴才”的救赎,要理清思路,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芥川龙之介《山药粥》这篇小说里的那只被“利仁”驯服的狐狸。

如果我们看懂了芥川笔下的狐狸身上那野性变成奴性的过程,我们大抵也能瞥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奴才”的堕落之路,继而也能明白,为何鲁迅笔下的“傻子”无法拯救“奴才”的原因了。

没有人生来就是奴才,奴才是“卑怯”的,而这种卑怯更多来自后天养成“奴性”。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山药粥》里那只充满野性的狐狸,是如何被驯服的。




《山药粥》中,大人物利仁带着卑微的五品,翻山越岭,目的地是利仁的府邸,途中,五品亲眼看到利仁是如何“驯服”一只狐狸的。利仁先以自己压倒性的实力抓住狐狸,让其臣服于自己的武力之下,而后又施舍以难得的“山药粥”,在这一压迫一施舍间,狐狸便服服帖帖,奴性十足。

芥川龙之介的《山药粥》,实则更多是以五品眼中的“狐狸”对五品的触动,带动我们身临其境去反思“奴性”是如何养成的。

如何养成的呢?客观世界的物质压迫是第一步,但无论客观世界的物质压迫做得多么到位,这种压迫绝对不是“主人”要达到的效果。“主人”的目的是在压迫和施舍之间,养成被压迫者的“卑怯心”,强化被压迫者的“奴性”。




虽然“压迫”是塑造奴性的第一步,但是拯救被奴性禁锢的人,反抗压迫绝对不能是第一步。面对压迫就要反抗,本是合情合理的,可是遗憾的是,这种合情合理,却被奴性抹杀。

也就是说,真正的拯救,就是让奴才有反抗压迫是合情合理这一观念,而不是只知道,也只能去诉苦。如此想来,这一点其实也是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文中,鲁迅这样形容“奴才”:

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面对奴才的诉苦,聪明人巧滑的安抚,是麻醉奴才的麻醉剂,是奴才奴性的“强心剂”,除了加深奴才的不幸,再无意义。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面对奴才的诉苦,实干家略显直接的“反抗”与“拯救”,却因奴才深刻的奴性,染上了一丝“越俎代庖”的悲哀。

反抗压迫,还得那被压迫的人亲自上阵,这是不能代劳的。毕竟,要想被拯救,首先得“自救”。何谓“自救”?最基本的莫过于具备反抗意识,这个意识可以是反抗压迫,可以是脱离危险的求生愿望,但绝不能是得过且过的哀嚎。面对压迫,只知哀嚎,只会哀嚎,也只想哀嚎,这时外在的任何拯救,因不达内心,都是徒劳。




3、灵魂的窒息,才是真的死亡,从“心”开始,才能重新开始
曾看过这么一个稍显悲壮而又让人沉默的故事,夜里,一位黑奴母亲和家人逃离奴隶庄园,他们想去自由州,这样就不必再以奴隶身份苟活于世了。但是,当他们逃到亲戚家暂时躲避的时候,却被奴隶主追上,在被抓的前一刻,母亲十分平静地杀死了刚刚学会爬行的女儿。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宠儿》一书中,很不错,大家可以去看看,但是,还得告诉各位,这个故事不是虚构的,它是发生1856年的真实事件。




《宠儿》中黑奴母亲的原型名叫玛格丽特,她们一家9口人趁着夜色逃离庄园,却还是被追上了,于是,这位母亲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她在被抓的前一刻用斧头砍断了小女儿的喉管,结束了小女儿的生命。如果时间来得及,她会杀掉自己的别的孩子,然后自杀,但她还没来得及向第二个孩子动手便被制服,事后,她平静地说:她们不能那样活下去。

故事让人沉默,而这个故事中,大家定能听见那身负“奴隶”之名的灵魂发出的愤怒呐喊。对于这位奴隶母亲而言,如果有更好的方式,她绝对不会杀掉自己的女儿。毕竟若不惜命,何必逃亡。至于选择死亡,可能对于这位母亲而言,以“奴隶”之名“偷生”,比死还难受。

身负“奴隶”之名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悲惨虽然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如果将“悲惨”看成理所当然,灵魂将不自觉在悲惨中窒息,这个时候,躯体虽然“活着”,也不过是喘气而已。人格死了,人便死了,活着的,只有“奴”。




而要拯救“奴”,就要从“奴性”入手。无论是芥川龙之介笔下那被驯服的“狐狸”,还是鲁迅笔下的“奴才”,都向世人生动展现了何谓“奴性”,奴性的顽固之处,不在于外界压迫,更多在于卑怯屈从的内心。说到底,要拯救被压迫的人,首先得让被压迫者摆脱奴性思维,从心底有反抗不公压迫的意识。否者,拯救者再怎么愤慨激昂,再怎么奋不顾身去拯救,却比不上巧滑的“聪明人”一句虚伪的安抚来得惹人喜欢,于是,拯救者的愤慨激昂,便成了悲哀的“傻气”。这是拯救者的悲哀,是被压迫者的悲哀,也是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眼里的悲哀。

当心灵觉醒的时候,旁人的外在拯救,才有发挥价值的余地,拯救只有从“心”开始,才能让被拯救者获得重新开始的可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6-2 18:51 , Processed in 0.0892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