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元飞机“骗”上万元的导弹,俄乌新打法,中国为啥不拿来用?
2023-06-02 15:03
转眼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较量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双方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展开了激烈地交火。在这场被称为数十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中,双方动用了各种先进和传统的武器装备。
从高超音速导弹、第五代战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系统,到老式火炮、坦克和步枪全部被拉上了战场,但最让全球军事界关注的,是双方使用的各种“损招”,比方说五月下旬,俄军就使用了一种木质的无人机多次对战局走向产生影响。
两军使用无人机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已经不是新闻,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双方迅速启用了各类无人机进行作战探测和精确打击。但俄罗斯在这方面更是展现出高超的创新精神,他们研发出一种外形简单朴实的“木头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以木料和少量电子元件组装而成,造型粗犷质朴,只有一个摩托车发动机作为动力,没有任何复杂的电子设备和导航系统,纯靠手动遥控操作,但战斗力不容小视。
这种低成本无人机主要任务是侦察和诱骗,定位乌克兰高价值目标的精确位置,同时也旨在消耗乌克兰有限的防空资源。
这种简易无人机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土气”的感觉,但它的“土”中蕴含着高科技的“气”。
这种创新破解了人们对高科技武器一定高大上的刻板印象,体现出有时简陋的外表下也可能蕴藏强大的实力。
事实上,俄罗斯方面看似一拍脑袋研发出的“木头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诱饵武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诱乌克兰昂贵的防空导弹系统开火,一旦开火,这种无人机的任务就完成了。
由于它采用廉价易得的材料如金属板、木料以及废旧电子元件等组装而成,每个无人机的成本可能只有几百卢布。
但是,它能引诱乌克兰一次次地发射价值数万美元的导弹进行拦截,这就等于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特别的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主要依赖进口,在欧盟提供武器后,乌克兰的后勤部队更是乱成了一锅粥,由于不同类型的反导系统部件不通用,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和替换将是一件异常棘手的事。
乌克兰人怎么也没想到,这种“木头无人机”虽然外形简陋,但它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和战略意义却不容小视。
俄罗斯军方在去年12月底使用约20架简陋的木制无人机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一处防空指挥部上空盘旋近1个小时,迫使乌克兰军队发射至少10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山毛榉”中程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纵观历史,诱敌防空系统开火的战术其实并不新鲜,在以往的战争中就已有案例。例如,1999年轰炸南斯拉夫期间,南斯拉夫军队就用木头和油漆制作坦克和飞机模型来误导北约联军的卫星和飞机。
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乌克兰也使用廉价无人机侦察俄军阵地和引诱其开火。
因此,俄罗斯使用木制无人机并不是什么创新或颠覆性战术,只是常见的低成本高效战场手段,毕竟,战争的本质就是消耗战。
这种手段虽然简单,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技术条件下,它能成为有效的对抗手段,达到非对称作战的目的。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成本高昂,而俄方的木制无人机成本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消耗战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一场损耗惨重的战役。
虽然木质无人机立功的话题很像是玩笑话,但其背后反映的战争理念的变化却丝毫不容小觑,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这种武器的成本效益优势。
无人机相比于有人飞机,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效果高的特点,尤其是在高强度、高消耗的战场环境中,无人机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我们首先从成本入手,俄罗斯军队进入21世纪由于缺钱导致军队缺乏建设已经是全球性的共识。
而即便是最昂贵的无人机也比载人飞机要廉价不少,消费级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更是由于其超低的成本,使得俄罗斯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和投入使用,毫无资源或资金上的顾虑,使其可以随意地“烧钱”、大手大脚地使用这些廉价无人机。
即便在战场上这些无人机被击落或损毁,也不会给俄方造成任何明显的经济损失,甚至可以说是“买一赠一”。
但通过牺牲这些廉价的消耗品,却可以达到消耗对手那些昂贵得多的高科技防空系统的目的。
这种高科技与低技术的对决,呈现出典型的“大炮对蝴蝶”效应:那些高价值的防空导弹和雷达,就像大炮一样,过于复杂昂贵,面对大量廉价无人机的集群攻击时显得捉襟见肘;而廉价无人机就像蝴蝶一样,数量众多,一旦发起攻击就难以拦截和杀伤。
俄军使用消费级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还有一个策略价值:揭露乌克兰固定防空系统的位置。由于乌克兰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移动防空力量,主要还是依靠固定防空系统来保护关键目标和区域。
然而,固定式防空系统最大的弱点就是一旦开火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转移。
俄罗斯军方正是利用这一点,大量使用那些廉价的消费级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来诱发乌克兰的固定防空系统开火,一旦对方防空导弹发射,俄方就可以通过电子侦察、卫星侦察等手段来锁定其具体位置,并将其列为重点打击目标。
据外媒的报道,从去年11月以来,俄罗斯军方至少已经成功地摧毁了15个乌克兰固定式防空系统部署位置。
这一策略不仅加大了乌克兰防空体系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扰乱了其防空布阵,迫使其不得不频繁地调整部署,这必然会影响其防空作战效率。
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乌克兰防空能力,也为俄罗斯空天军提供了更大的作战空间。同时,也给乌克兰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感。
察觉到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巨大优势,俄罗斯军队内立刻着手进行专业化自杀式无人机的改装。
俄军的“小摩托”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无人机其实是由伊朗的“见证者”无人机改装而来,由木材和塑料制成,重量约30公斤,翼展3米,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250公里,最大飞行距离200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4500米。
“小魔头”无人机上装备有一台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类似摩托车的声音,这也是它被称为“小摩托”的原因。
而其头部则是一个可爆炸的弹头,重约10公斤,用于对地面目标进行自杀式攻击。
这种廉价自杀无人机的出现,使得俄军的攻击手段出现了更多的选择和变化。
相比常规空袭,它可以更加隐蔽地接近目标,而且由于小巧轻便,难以被常规雷达系统侦测到,这使得防御方难以事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即便发现,要在其袭击前将其击落也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小摩托的造价只有3万美元左右,相当于一枚“山毛榉”防空导弹的十分之一。由于无人机采用了木材和塑料等低反射材料,并且体积小、飞行高度低、速度快,很难被雷达探测到。
即使被发现,也不容易被拦截,因为无人机可以进行突然变向和俯冲等规避动作。由于无人机可以通过卫星导航或者地面控制进行精确制导,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而除了俄军之外,乌克兰军队也开始使用消费级无人机进行各类军事任务,但是和俄罗斯人比起来就简单粗暴很多了,多半是依靠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绑在无人机上,然后飞到目标上空投掷下去,这种进攻方式虽然简单但是也起到了效果,已经造成了俄罗斯五十余人伤亡。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作战,也不约而同的开始开发反无人机的方法。
传统的防空设备对这些小型无人机束手无策,红外线和光电引导也无法锁定这些无人机,因此俄乌都开始采取一些新方法。
例如,去年11月,俄罗斯军方使用电子战系统,成功地对乌克兰军队使用的一批消费级多旋翼无人机实施了干扰,其中一架无人机甚至被迫降落在俄方手中。
这种电子战系统可以对2.4GHz和5.8GHz这两个频段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干扰,并且可以在10公里范围内直接控制多达10架无人机。
俄乌冲突之中无人机作战的大显身手为全球的军事观察者都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昭示着无人机作战将在未来战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虽然现在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使用的无人机还十分简陋,随着战况的继续发展,除了简单的自杀任务,无人机一定还会承担更多的复杂任务,此时就需要高空长航时、高速隐身以及重载荷和高自主性的战略级无人机。
这类无人机成本较低,且可以在远距离、高威胁和复杂环境中执行侦察、打击与干扰等任务,对敌方产生强大的威慑与压制作用。
例如,美国已经拥有“全球鹰”、“捕食者”与“死神”等多种战略级无人机,并在多个战场上广泛使用。俄罗斯也在研发“猎人”与“先锋”等隐身无人机和高超音速无人机,但尚未形成实战能力,而乌克兰则完全没有这类无人机。
此时不免有人提出疑问,我国的无人机技术研发到了什么阶段?为什么我国不学习俄罗斯和乌克兰,探究小型无人机在战场上的战斗能力呢?
事实上,我国的无人机技术仍然处于研发阶段,与美国等国相比,在高空高速、隐身、自主化与集群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而且,我国长期走和平发展路线,保持防守战略,目前,中国无人机作战环境与对手情况还不清晰,如果贸然研发不适合我军作战体系的军事装备,那结果就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