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买航母直接送给祖国,宣布公司倒闭的徐增平,后来怎么样了?
2024-07-01 17:40
1999年初,一则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在国际军事界悄然流传:一位名叫徐增平的中国商人竟以个人名义购买了一艘未完工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 这一惊人之举,揭开了一段横跨三年、跨越黑海与太平洋的传奇旅程。 然而,当这艘庞然大物终于抵达中国海域时,徐增平却宣布公司破产。这位勇敢的爱国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他的后半生又将如何度过?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扣人心弦的历史画卷,探寻一个普通人与一艘航母之间不同寻常的故事。 徐增平的故事始于1952年,在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中。17岁那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热血,他毅然参军入伍。
军旅生涯虽然艰苦,却在他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爱国种子,这份情怀将伴随他的一生。 退伍后,徐增平并未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198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带着妻子和多年积蓄,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香港的征程。 初到这片陌生的土地,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徐增平夫妇如同初生牛犊,既充满期待又难掩忐忑。 然而,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他们抵达香港的第二年,香港房地产市场遭遇了严重滑坡。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但徐增平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他果断决定倾其所有,甚至不惜承担巨额银行贷款,在铜锣湾购置了大量房产和土地。 这个大胆的决定很快得到了回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产大幅增值,为徐增平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使他在香港商界站稳了脚跟。 然而,成功并未让他停下脚步。 正是这个习惯,让他在1998年底获知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消息——苏联解体后遗留的未完工航母瓦良格号即将出售。
当徐增平看到这则新闻时,他的目光变得炯炯有神,内心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他深知航母对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就在那一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徐增平脑海中萌生:他要以个人名义购买这艘航母,并将其赠送给祖国。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徐增平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的海军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当徐增平决定购买瓦良格号时,他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首先,乌克兰政府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条件:航母必须由个人购买。 这一要求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但对徐增平来说,却成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巨大。徐增平很快意识到,即便变卖所有资产,也远远不够支付航母的价格。但这个来自山东的汉子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开启了一段艰难的筹资之旅。 首当其冲的是变卖自己的大部分资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深圳坪洲的一大片土地,价值高达3.3亿港元。 这块地产曾是徐增平引以为豪的投资,如今却不得不忍痛割爱。 接下来,徐增平开始了四处奔波的融资之旅。他敲开了一家又一家银行的大门,寻求贷款支持。起初,许多银行对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持怀疑态度。
但当他们了解到徐增平的爱国初衷后,态度开始转变。一些银行甚至加快了相关手续的办理速度,为这项壮举提供便利。 然而,银行贷款仍然不足以支付全部费用。徐增平将目光投向了香港的爱国商人群体。他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计划,分享购买航母背后的爱国情怀。 这种真挚的爱国之心打动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经历过日本侵略战争的老一辈爱国港商罗肇唐。这些商人纷纷慷慨解囊,甚至不需要徐增平提供任何担保。 经过不懈努力,徐增平终于在1999年3月底成功中标,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瓦良格号。当他签下购买合同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交易,更是一次报效祖国的壮举。 然而,徐增平并不知道,这仅仅是一个艰难旅程的开始。接下来等待他的,是更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和考验。维护费用、停泊费用、以及各种意外支出很快就将这笔费用推高到近1亿美元。 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徐增平的预期和承受能力。 面对这些困难,徐增平没有退缩。他对妻子说:"就算最后回山东老家种地,我也要把这艘航母带回祖国。"这份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接下来的艰难岁月。
徐增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商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普通中国人为国家利益奋斗的缩影。他的决定,虽然让他面临破产的风险,却为中国海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99年7月,瓦良格号启程驶向中国,却没想到这将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首先迎来的是大自然的考验。 航母在黑海上颠簸,狂风巨浪不断肆虐,每一次风暴来袭,徐增平都心惊胆战,生怕这艘来之不易的航母遭遇不测。 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人为因素。当航母被拖曳至土耳其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政府突然以"船体过大,可能危及周边建筑"为由,强行阻止航行。
这个借口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早在苏联时期就有同型号的航母顺利通过这里。 徐增平很快意识到,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然而,由于航母是以个人名义购买,中国政府不便直接干预,所有的压力都落在了徐增平一个人身上。 就这样,他开始了与土耳其方面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谈判。 在这期间,瓦良格号被迫停泊在乌克兰港口,每一天都在产生巨额的维护费用和停泊费用。更糟糕的是,徐增平还要支付高额的滞纳金。
日复一日,他的资金如同流水般消逝。原本2000万美元的购置费用,加上各种额外开支,总计已经接近惊人的1亿美元。 这远远超出了徐增平的承受能力。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徐增平每天只关注两件事:谈判和借贷。他频繁往返于香港、乌克兰和土耳其之间,疲惫不堪却又不敢松懈。 有时,他会在深夜独自站在港口,望着停泊的瓦良格号,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尽管如此,徐增平依然没有放弃将航母带回祖国的梦想。他甚至对妻子坦言,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回山东老家种地。 但即便如此,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转机出现在2001年。由于土耳其急需外汇储备,加上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土耳其政府开始有意缓解与中国的关系。 同年7月,土耳其总参谋长访问中国,我国政府抓住这个机会,巧妙地提出了关于瓦良格号的事宜。
经过多方努力,土耳其方面终于勉强同意放行,尽管还附加了诸多苛刻条件。2002年3月,经过近三年的周折,瓦良格号终于驶入中国领海。 当航母缓缓驶过天津港时,站在岸边的徐增平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终于完成了。 这段三年的艰辛历程,不仅耗尽了徐增平的财力,也几乎摧毁了他的事业。然而,当他看到瓦良格号终于安全抵达祖国时,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作了内心的自豪和欣慰。 徐增平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他的坚持和付出,为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铺平了道路,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瓦良格号成功抵达中国后,徐增平如约将其捐赠给国家。然而,这场历时三年的壮举几乎耗尽了他的所有资源。多年的奔波和巨额投入让他的公司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 徐增平一夜之间从成功商人变成了负债累累的普通人。 但这位倔强的山东汉子并未被困难击倒。在国家的援助和自身不懈努力下,徐增平的事业逐渐重新起航。他开始涉足新的商业领域,慢慢重建自己的财务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徐增平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坚持履行责任,开始逐一偿还当年的借款。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他从未动摇。 终于,在2013年9月,徐增平还清了最后一笔借款。这笔钱的债主正是当年慷慨相助的爱国港商罗肇唐。当时已年迈的罗老先生卧病在床,无法言语。 徐增平将一顶印有辽宁舰图案的帽子戴在罗老先生的头上,两位老人紧握双手,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 这一刻,徐增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豪。他不仅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还坚守了做人的诚信。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徐增平的内心充满了满足和平静。
他的故事,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和个人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多年后,经过全面改造的瓦良格号以"辽宁舰"的新身份正式亮相,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在这个重要时刻,徐增平应邀登舰参观。 当他乘坐的专机缓缓降落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时,这位古稀老人激动得难以自已。 如今,一艘精致的辽宁舰仿真模型静静地摆放在徐增平的办公室里。每当他凝视这个模型,都会回想起那段艰难而又光荣的岁月。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徐增平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自豪和坚定。他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且有意义的。 这份情怀,将永远激励着他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