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0-9-23 11:13 编辑
淡泊之处花自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夏末秋初,繁叶凋敝,一场夏事夏语还未及赏目铭心,就只成了匆匆过往,景象万千,感叹只是一刹的红艳。目光所及之处,秋水长天,辽阔无垠,白云悠哉,雁阵南飞,云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如是于斯,方解向异类中行。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苏轼贬谪于黄州,夜游赤壁,泛舟江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不快活。人生于世,到底是什么呢?像鸿雁飞在茫茫天宇,偶然在雪地停息,印记斑驳,而鸿飞雪化,一切都是浮烟,不复存在。
人生降落在世俗的境遇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因生老病死所扰,为荣辱贵贱所困。我们时常感慨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愿望或是诉求一时没有得到满足,便心灰意冷、神态黯然,全然没有宁静之心,更无淡泊之志。当年苏轼父子三人走在崤山古道,风雪交加,路途坎坷,蹇驴于颠簸中嘶鸣。这就是路,人生必走的路,无论是黄河冰塞川,还是太行雪满山,只有一往无前才能到达最后的终点。
庐山景色秀美,朝晖夕阴,移步换景各个角度,各个角度都不尽相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身在庐山之中,却不知道庐山究竟何如。登临处是琼枝潋滟,还是哀蝉断响,究竟是事物本身变了,还是心境变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在茫然之中,竟不自知。延伸到更大范围,世事总是因人成相,而人又各据一端,所见所闻不同,要想见到真相,就需要脱出自身处境,从高处俯瞰,自远处观照。
人于尘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羡长江之无穷,感怀自然之灵秀经久不息。如果用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天地只是一瞬,用不变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无穷无尽。所谓“变与不变”,如果从短暂的时间看,变化存在于每一个瞬间,但是如果从长时段来看,永恒则在其中呈现。无数的“变”组成了“不变”,无数的“瞬间”凝刻成了“永恒”。
旷达也好,无奈也罢,自我的内心终究是需要自我面对的最大课题,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谗言讥讽,宠辱不惊,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释然获得。
庙堂之高,兼济天下是苏轼的责任与担当。他在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城内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体民意,安民心,最终抵住了洪水。任杭州知州时,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还留下了一条风光霁月的苏公堤。苦乐随缘,顺其自然,但绝不是无为的虚空,而是超凡脱俗的淡泊与淡然。
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是苏轼的超然与豁达。在《与李公择》中,他表白:“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渐渐明白,人生的一蓑烟雨有时是无法避免的,悲罔惆怅只能是徒添感伤,此刻更需要在风雨横逆保持镇定从容,竹杖芒鞋更轻松自在,归去来兮,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苏轼不因流放而沉沦,不因困顿而不振,不因得失而忧怨,更多的是理性地求索、乐观地放歌、激昂地进取,在岁月的长河中,驾一叶扁舟,淡泊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