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1-12-10 10:56 编辑
如何选兵练兵、选将任将?这部明朝兵书有独到见解。
2021/12/09 来源:中国国防报
《登坛必究》为明万历年间诞生的兵书,作者王鸣鹤,生卒年不详,江苏淮安人。王鸣鹤“出自将门,少负伟志”,一直关注和研究兵学。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广泛辑录论兵之作,编纂成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登坛必究》。据该书“凡例”可知,王鸣鹤自称“专事汇辑而鲜发挥”,但即便是辑录之作,王鸣鹤也大量融入了自己对于兵学的思考。尤其是在评论部分,作者就治军思想、军事谋略等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选兵与练兵 军队的基本组成是士兵。王鸣鹤认为,要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注重士兵的能力和素质,从选兵和训练抓起。
首先是严格选兵。王鸣鹤主张将那些身体强壮、武艺出众之人选拔出来,淘汰那些尸位素餐、不事训练的士兵。王鸣鹤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时选兵过程中出现的怪状:明朝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并没有选对可用之人,而是挑选了一些游手好闲、投机取巧、空口呼号之徒。以这些人充军,只能如同东郭先生滥竽充数一样,浪费国家的军饷。这些士兵甚至不懂闻鼓而进和鸣金而退,若与强虏作战,几无胜算,贻害国家: “此所谓投肉虎蹊,几何而不贻国家之大患哉?”
“选兵”重要,“练兵”更重要。身为将帅,在选拔精兵之后,必须加强训练。为此,王鸣鹤特意强调了“练兵”的重要性。如果军中士卒没有进行充分训练,他们就无法掌握作战要领,甚至连何时前进何时撤退都不知道;训练水平低下,即便是拥有百万之众也无法取胜,只能令士卒白白送死。王鸣鹤指出,在战争中,往往有士卒未经战阵便已胆怯,也有战马还未驰骋便已疲惫出汗,这不是因为“人怯马弱”,而是由于没有进行正规训练,是“不习之过”。因此将帅在平时必须加强训练,使士卒武艺精熟。只有经过训练的士卒,才有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勇气,懂得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任将和选将 将帅对军队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鸣鹤深知此理。他认为“帅”即“率领”之意: “率其众,以身先之也。”
将帅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其素质和能力对军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王鸣鹤看来,明军出现重大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解决“选将”与“任将”问题,一直僵化地采用将官世袭制度。这种世袭制的存在,导致不少将帅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他们既不懂兵法韬略,更不知权变之术。针对这种现状,王鸣鹤主张改变将帅选拔任用方式,革除旧弊,精于选将,将真正有用之人选拔出来,同时也要充分放权,令各级将帅真正担负起守疆卫土的职责。
王鸣鹤在《登坛必究·自序》中写道: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安危之间,难易辨焉。” 在他看来,将帅始终担负着挽救天下危局的责任,这正像丞相之于治国理政的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自古以来的杰出政治家,都尤为重视将帅。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将帅的地位会被忽视,就是当国家承平已久、举世讳言武事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将帅即便身怀韩信、白起之才,也无用武之地。长此以往,武备必然废弛,将帅地位随之下降,由此带来深重危机。
将帅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就不能不慎重选用。王鸣鹤考察了古代政治家通过选将来实现治军和强兵的事实,强调重视“选将”,也阐述了应如何选将。他认为,首先要尊重人才,对所选贤将报以一片赤心。其次,选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才”为先,将才能突出与否作为首要标准。再次,要注意辨别,考察其是否值得提拔和重用。最后在平时还要注意“储将”,也即有意识地储备将才。
贵谋和重诈 《登坛必究》非常认同孙子“兵者诡道”和“兵以诈立”的主张,积极主张以谋胜敌,号召将帅积极研究谋略,主动运用谋略。王鸣鹤也由此出发,力推“谋主说”,大力弘扬战争谋略。王鸣鹤赞同孙子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而且进一步总结出战争“所贵在谋”,这也是为战争谋略正名,抓住了战争的本质。身为将帅,必须要研究战争谋略,并善于使用战争谋略。
为进一步证明谋略的作用,王鸣鹤举出吕望、张良、陈平和诸葛亮等善于谋略的古代名将故事,指出: “吕望谋于周而周王,良、平谋于汉而汉兴,诸葛孔明谋于蜀而存炎刘于既烬。”
由于有吕望这样善于谋划的军师,周武王得以灭商兴周;因为有张良、陈平这样出色的谋士,刘邦得以在楚汉相争中取胜;因为有诸葛亮的出色谋划,刘备得以建立蜀国,从而延续了刘氏政权。从中不难看出,谋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诡道”,必然重视“出奇”,敢于对常规战法有所突破。王鸣鹤对“奇”进行了深入讨论,他指出“出奇”的重要性,更研究了各种“奇伏”之法。在他看来,“奇”与诡道之法及变诈之术紧密相连。上古时期,用兵尊奉古军礼,多有节制,所以多“正兵”;到了春秋时期,“兵尚诡道”,崇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后,由于“出奇”之法被军事家们广泛接受,“正而奇,奇而正”这种无穷的变化,也就此成为“用兵之微权,万世不易之定论”。因此,必须对以奇用兵更为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