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和编制 兰姆伽小镇地处处在加尔各达到新德里铁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烟较为稀少,用作训练营地十分合适。这里曾安置2万名意大利俘虏,有很多营房,各种设施相当完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还设有游泳池、电影院等。围绕小镇有二十多座军营,床位多达三万多个,范围达30平方公里。训练从8月26日开始,史迪威自己挂名做教育长官,罗卓英为副手,伯特纳为参谋长,在告别本宁堡多年后,史迪威又重新做起了教官。担任训练中心主任的是美国麦凯布准将,总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一大群美国军官在负责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史迪威的儿子小乔和女婿布鲁克。一开始部队缺额很大,史迪威一边训练一边补充,要求国民政府提供2.3万员额用以补充目前驻印军的两个师,并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总指挥部直属部队。蒋介石在得到美国增加援助物资的承诺后答应了要求,到10月初,每天运送来的兵员数字达到400,到11月增加到每天650,1942年底果然完成了运送2.3万人的计划,到这一年的12月底,已经有32000中国军人在兰姆加接受训练。对中国空运后返航的飞机一般在汀江(廷苏吉亚)降落,再从那里通过铁路把随机抵达的中国士兵运到兰姆加,不出所料的是英方又开始捣鬼,他们对中国军人不断进入印度而焦虑,借口铁路系统压力过重要求降低中国军人抵达的速度,直到马歇尔向丘吉尔做了解释和保证,英国人才又变得正常了。 补充到印度的兵员质量控制很严格,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努力协调,检验则由美国军官为主,很多体格不够健壮的人被现场淘汰,但这些人都是中国军事当局精选来的,很多还是青年学生,所以这些人也不会浪费,他们去不了印度,拿来补充国内的精锐部队似乎还是可以的。 兰姆伽基地里设置步兵、炮兵、装甲、汽车、工兵、通讯、卫生、兽医驮载等一大批专门的学校,分门别类对军官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熟悉美军的战法和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经过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阶段才能结业,讲解通过包括模型、电影等直观手段来进行,重点在实习,这样训练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这些学校都有自己的训练场,主要用来训练士兵,教官都是美国人,管理由中国军官负责。美国人对士兵的训练也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理解,士兵素质的作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提高异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学会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译电员训练7星期后就已经达到美国译电员需13星期才能达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击炮的技巧也到了让教官们赞不绝口的程度。 随着人员逐渐充裕,驻印军编制越来越复杂:总指挥部设有四个参谋处(人事、情报、作战、后勤),一个卫生处(管理第48兵站医院、第20后方医院、第13卫生营),一个专门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处,兰姆伽训练处,SOS供应处,协调空中力量的汀江办事处,战车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机构,不久美军又派来一个由3000名志愿人员组成的5307步兵团;总指挥部直辖的中国部队规模庞大,计有:炮12团(装备36门155毫米榴弹炮)、炮兵第4和第5团(均装备36门105毫米榴弹炮)、辎汽6团(装备400辆汽车)、骡马辎重兵团(拥有近千匹骡马)、工兵第10和第12团、7个战车营、1个重迫击炮团(48门150毫米迫击炮)及1个直属步兵团,以及高炮、特务、通讯、宪兵各1营。 新22师和新38师在这里进行了整编,师直属队得到加强,系由1个榴弹炮营(2吨半卡车牵引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2个山炮营(骡马牵引的12门75毫米M1A1山炮)、1个汽车骡马混合辎重营、1个通讯营(装备无线电)、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1个特务连、1个搜索连、1个军械连、1个侦察队、1个卫生队和1个野战医院组成。每师达到12500人,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1个师共计拥有300辆汽车,千余匹骡马,12门105榴弹炮,24门75毫米山炮,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162门60毫米迫击炮,108挺重机枪,360挺轻机枪,108具火箭筒,85具火焰喷射器,400支冲锋枪与卡宾枪,数千支步枪。这样的编制略等同于美军轻步兵师,火力、通讯、后勤都得到了极大强化。 师下辖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由3个步兵营和团直属队组成,团直属队包括1个重机枪连(8挺M1917)、1个迫击炮连(12门,81毫米)、1个37毫米反坦克炮连(吉普车牵引,4门制)、1个骡马辎重连、1个通讯连、1个卫生队,以及通讯排、特务排;步兵营由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8挺)和1个炮排(4具巴祖卡火箭筒)组成,全团2750人。 步兵连下辖3个排,每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一个轻迫击炮班,步兵班装备2支美制M2汤普森冲锋枪、1挺英国造布伦轻机枪或美制M1918自动步枪和8支美国造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炮班装备2门60毫米迫击炮。全连170余人。 在美国援助物资支持下,驻印军士兵的装备向西方军队看齐,战斗服、作训服、夹克、T恤、内衣内裤、毛衣、胶皮雨衣、作战背包、钢盔、软帽、便帽、防毒面具、作战携行具、带帆布套的野战水壶、S腰带、丛林靴、帆布护腿,甚至袜子一样不落;伙食热量丰富,注重营养,面包、大米和肉类蔬菜罐头食品保障充分;先进的医药条件和卫生教育保证了官兵的健康,亚热带高山丛林的恶劣气候不再致命。 到1944初年,又有3个正规步兵师被空运到印度,即新30师和第14师、第50师,由于反攻缅甸已经开始,这三个师的训练不如新22师和新38师充分,特别是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印度后即边换装边进行适应性训练,到达印度不到两个月即投入到残酷的战斗里,这几支部队在密支那遭受的伤亡占了驻印军总损失的很大份额。 这样,曾经到达印度的中国军队数量就达到了6万多人。 在1944年8-10月,上述5个师被整编为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成为扩建后的中国驻印军主要战斗力量。
冲突、合作和牺牲 在这些现代化部队中,最吸引人目光的无疑是战车营。这个部队最早成立于1943年5月,原先叫做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班主任为蔡廉少将,副主任唐铁城少将,美方负责人是本森上校。该训练班一共办了3期,训练毕业2000余人。按国民政府的设想,原本计划设立7个战车营,但由于缺乏大批高素质人员,同时战争进展顺利,最终只建成2个,其他人都充实进了汽车营。此前国民政府的坦克部队,成型的就只有第5军的战车团,使用的装备既陈旧又杂乱,数量也不多,英、苏、德、意式轻型和超轻型坦克以及各国的装甲车、摩托车、汽车一起拥塞在同一个部队中,给编制、后勤、管理、训练、作战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现在,战车营统一使用美制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统一采用美国装甲营编制(有所弱化,主要是不装备中型坦克,并将第4个连装备转为储备),那些老大难问题不复存在。全营900余人(有部分美方技术兵),拥有坦克74辆(每连18辆,加营部2辆,以及储备的第4个连装备),加上各种卡车、拖车、吉普车、摩托车、推土机,一共300多辆车辆,从人员到装备焕然一新,训练充分并且后勤良好。
火箭筒、喷火器的使用,地图与地形分析,分队巡逻与潜伏战术,山炮的快速拆解及组装,重机枪超越射击等重要技战术都是中国士兵在兰姆加遇到的新课题,当学习到这些以后,他们对战胜日军更有底气。无论什么兵种,训练都是真枪实弹,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耗弹量。比如炮兵指挥员,就一定要实实在在亲自指挥大炮发射到400发炮弹才算达到训练量;更有甚者,美军还将步兵指挥员置于重机枪扫射下体验匍匐前进时子弹飞掠的感觉,这对克服恐惧心理,保持镇静和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些严格训练使驻印军成为一支与国内部队迥然不同的新军。 在后来的反攻中,驻印军横扫缅北,打败了日军王牌丛林战部队18师团、被日军公认异常顽强的山地战劲旅56师团、据说有勇有谋的53师团、勇于牺牲的49师团和传承久远的第2师团,打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战绩,日军第18师团在驻印军攻击下死伤累累,打到全师团仅剩千人的窘境。国内部队一个军通常吃不掉日军一个大队,即使是装备美械的滇西远征军部队,对日军的交换比都在3:1左右,像驻印军这样在大型战役里以1:3左右的交换比大败日军的,在中国军队里绝无仅有。当然美军的战争系统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驻印军自身的强大战斗力也不能被忽视。 驻印军成立之初,史迪威一度打算用美国军官置换掉中国军官,后来因遭到各种反对而作罢,随即他把美国军官按级别安排在营以上部队里担任联络官。熟悉中国军队情况的史迪威不放心中国军官,因而联络官权限很大,在兰姆伽训练期间,装备弹药的发放补充、军事训练的计划组织全部由联络官和相应美军单位一手操持,中国的部队长只有管理和发放后勤供应物资的权力。联络官对中国的部队长很不客气,但他们敬业,办事迅速,还把比较民主的风气带进了中国部队。只是他们不可避免流露着美国式的趾高气扬,造成许多误解和冲突。由于身处国外,中国官兵容易抱团,他们看不惯美国人的直接粗暴,美国人也看不起中国人的固执偏狭,两种军队磨合之初矛盾丛生。 这些冲突最后集中在了史迪威和罗卓英之间,除了部队控制权以外,直接原因是史迪威为了避免吃空饷而由美国人按人发放薪饷,罗卓英等人十分不满,认为美国人是在欺压中国军官,而史迪威则认为罗卓英的不满是由于罗无法得到贪污的机会。于是史迪威向蒋介石罗列了十大罪状,于1942年10月赶走了罗卓英。 罗卓英走后,蒋介石尝试再派来一位将军来掌握中国部队,为此成立了新编第一军,下辖新22师和新38师,并派来了军长。本来打算派来的是第5军副军长“邱疯子”邱清泉,但是其人刚烈暴虐,杜聿明等人深知其性格与美国人相冲,故推荐了第5军的老人,时任第8军军长的郑洞国中将赴任。郑洞国上任以后,发现自己的新1军军部不过是个摆设,连兵带官只有40余人,一切都抓在美国人手里,军部连站岗的士兵都不足。更有甚者,军参谋长舒适存只因司机打开所配汽车(车是旧的)的发动机舱向士兵讲解,就被史迪威的参谋长伯特纳扣了顶不爱护装备的帽子没收了汽车,气得舒适存昂首步行1英里返回军部。郑洞国的这个冷板凳军部一直维持到1944年驻印军扩建为止,都没有什么实权。 在印度近3年里,驻印军由于车祸、事故、疾病和意外死亡的人也有近千人之多,印度华侨为他们建立了一座陵园,该陵园现在还在兰姆加——这个注定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地方。陵园中军衔最高者是唐铁城少将,他在1943年前往一座佛寺参观的路上因车祸而亡。还有一位,国军化学兵创始人李忍涛将军,在往返印度时座机被日军战斗机击毁,至今没有找到遗体。另外还有一些因飞机失事而失踪在缅甸丛莽中的士兵,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1942年10月中印公路开始施工后,中国驻印军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与在缅北山区延伸的中印公路、中印油管一起移动,开始了归国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