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0-11-26 20:24 编辑
无川不成军:川军到底多能打?抗日出兵40万,26万尸骨埋他乡。
2020-11-21 16:12:16
有这么一支军队,在抗日战争之前被称之为中国最糟糕的军队,但抗战爆发之时,却第一个请缨出战。
有这么一支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之为杂牌军中的杂牌军,但在淞沪会战中却成为了战绩最好的五个部队之一。 有这么一支军队,出征抗日之时常凯申不给枪弹不给粮食,但这支部队愣是穿着草鞋拿着老式步枪和日寇搏杀于前线! 这支军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团!
回望军阀时期的那段历史,会发现四川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点,当其他地区的军阀们都是彼此争斗抢地盘,南打北,北打南,但在四川境内就是一个例外,他们从不往外打,只在巴蜀地区相互恶斗。
四川境内的数十个军阀从1918 年一直打到了 1933年,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四川境内大大小小的军阀们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此后虽然刘湘统一了四川军政,但内斗依旧没有停止。而这种情况直到1937年才得以结束,这一年的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各地抗日情绪激昂,可是手握军权的各地将领却一片沉默,当然,沉默的人还有常凯申。
而在三天之后,曾经被打上内战内行标签的川军领袖刘湘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致电常凯申请缨抗击日寇。
要知道,四川作为中国的西南后方,日寇从东北入侵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打到四川,前面的各省军阀相继沉默,而后方的刘湘却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常凯申抗战。
在南京国防会议中,在常凯申让各地军阀表决,刘湘第一个站了起来,并在其他军阀问四川准备拿什么抗战的时候,刘湘举着拳头说:四川将会动用全省人力物力支持抗战,四川将出兵30万,再出500万壮丁,粮食干万石。
当时有人问刘湘,日军又没有打到四川,你着什么急?
刘湘的回答是: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我们的民族要亡国灭种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人都要说日语了!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刘湘在这件事上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四川也不是在开玩笑,在立下誓言坚决抗日之后,四川开始了全省总动员。
1937年9月初,刘湘在成都发表了动员演讲,在演讲中他喊到:我们四川人一直是吃苦耐劳的,而我们也有反侵略的传统,现在国家危难,民族被辱,我作为川军统帅,绝不辜负四川父老的期望,我们四川子弟要上前线杀敌,就是裹尸他乡也要把鬼子从中国赶出去!
在刘湘进行全省总动员后,数十万人被武装了起来,许多父母送自己的儿子去参军,许多妻子送自己的丈夫去参军。一位50多岁的老人报名参军因为年龄被拒,后来他送了自己的儿子去参军,并送给儿子一面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并配有一段小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这段文字不止让四川平民为之感动,也让整个民族为之感动,在家国被辱之时,国人中总有人站出来,告诉敌人,中国只要有一人,那么中国就亡不了!
就这样,川军两个抗日集团军被集结了起来,可是临到出川时,刘湘却发现根本没有收到常凯申的拨款,于是他致电给常凯申问情况,常凯申却告诉刘湘,让四川自筹军费。 同样是为国抗战,为民族而上战场,为什么常凯申不拨军费呢?因为川军不是常凯申的嫡系部队,常凯申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不愿意把钱给川军,他只相信他的中央军。
刘湘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拿出10万大洋做抗战军费,有了刘湘的带头,川军将领们也纷纷解囊,这才凑出了50万大洋,此后四川省政府从财政中拨出了40万大洋,四川百姓捐出了50万大洋,两个出川抗日的川军集团军的费用这才筹齐。
可尽管这样,也不够全副武装两支川军集团军,这些川军士兵出川之时脚踩着草鞋,身穿短裤,扛着老式步枪,子弹也非常少。 川军出川为了抗日,刘湘此时脑子里面也只有保家卫国,但常凯申脑子里面却不是这样想。
刘湘在川军出川时跟常申凯说,由于川人语言习惯的原因,希望单独成军作战,或者可把川军和滇军、桂军放在一起。 但常凯申根本就不信任刘湘和川军,在川军出川以后直接被打散分到了三个战区,这三个战区既没有滇军,也没有桂军,常凯申生怕川滇桂三军在一起会形成一股对他不利的势力。
所以,在这两个川军集团军出川之后,刘湘就彻底对这两支集团军失去了控制。而失去了最高统帅,川军出川之后只能依靠自己。 而就这样一支装备最差的部队,刚刚出川就被调往了残酷的淞沪战场。
川军第一批出川作战的是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二十军被派往了上海,而二十二军被派往了山西。 去往上海打淞沪会战的二十军在杨森的率领下经过40多天的行程,于该年10月12日到达了上海,到了上海后立马被投入到了大场战役前线。
淞沪会战的残酷远远超出了川军的想象,曾经在四川内战中有铁军称号的二十军,此时也彻底被这样的战场震撼到了,日军的火力装备比他们高出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
其实这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的火力装备连德械中央军都无法匹敌,更不要提装备简陋的川军了,所以仅仅一个照面,川军就丧亡颇大,常常一个战壕内就有整排的川军士兵阵亡。
但是日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并没有吓退川军,面对日军强大火力,伤亡巨大的第二十军死守阵地不退,最终,此前被瞧不起的川军坚守住了阵地,成为了淞沪战场上少数没有被日军打垮的军团。
当然,川军在此战中也损失巨大,下辖各师在撤退命令下来的时候阵亡人数高达70%,比如川军第一二四师,伤亡过三千,撤退时还保持战斗力的不过七八百人。
而装备最差的川军二十六师,在得到撤退命令时,全师五千人,存活下来的仅剩下不到600多人。全师团长阵亡两人,营长伤亡13人,连排长阵亡250余人。 这支刚到淞沪战场就被友军嘲笑为到上海送死的川娃子部队,结果却成为了淞沪战场上战绩最好的五支部队中的其中一支,
但是,可惜的是,川军二十军如此拼命死守阵地,但最终等来的却是一纸撤退命令。 常凯申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得非常纠结,一会要打,一会不打,这种左右徘徊不定的想法,不止错过了许多战机,也白白牺牲了许多中国军人的生命。
而被派往山西的川军二十二军,命运则更加坎坷,由于“山西王”阎锡山也是一个保守的军阀主义分子,在日军进攻山西的时候,他不止不想让川军介入自己的战区,更不想让中央军进入山西的战区。
所以川军的到来并没有受到阎锡山的欢迎,阎锡山拒绝接受川军,不给枪不给粮。常凯申此后又让第一战区接受川军,但第一战区也不愿意,好在李宗仁本着川桂情谊,把川军纳入了麾下,从而川军二十二军进入了第五战区。
在进入第五战区后第一战便是徐州会战,这支被人瞧不起的川军团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骨气。在藤县之战中,川军第一二二师死守藤县三天,对面是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
川军一二二师长王铭章率部队死守在藤县三天,得知援军无法赶来后,王铭章发出了电报,电报上只有八个字: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藤县城破之时,川军一二二师全师五千人尽数阵亡,重伤不能动弹的川军士兵在被日军包围后全部拉开了手榴弹,与日军进行了同归于尽! 而师长王铭章在城破之时指挥巷战,最终身饮数弹而亡,这支川军部队上到师长下到连排长无一人苟存,皆阵亡在了藤县战场。
这一战为川军洗去了此前不能战的屈辱,藤县战役结束后,李宗仁含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在整个抗战期间,川军被打散到了各个战区独立作战,期间关于川军作战的事迹记录并不多,但是数据不会骗人。 14年抗战,川军少将军衔以上阵亡者高达24人,占了当时中国军队牺牲将军的十分之一,仅出川抗战的第一年便阵亡了超过10个。 在惨烈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三战长沙中皆是川军的身影。
从1937年到1945年,川军出川军人约40万,几乎参加了所有正面战场战役,8年时间26万川军士兵埋骨他乡,这些背着大砍刀,戴着斗笠帽,手持简陋的步枪,穿着短裤,脚踩草鞋的川娃子们,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们的家乡四川。
在8年时间里,全国总动员兵力为1400万,四川贡献的兵力达到了320万,占全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并且四川不止出人,还出钱出粮,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支出的30%,粮食稻麦占到了40%。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军界有一句话叫做无湘不成军,而自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军界多了一种说法,叫做无川不成军。 数百年前,川人死守钓鱼台,与蒙古大军血战36年,而抗战中川人拿着最简陋的武器装备在中国大江南北血战日寇。
川人从未负国,这6个字,不是一句空口白话,而是无数川人血肉所筑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