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真正发迹,来自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这位亲手为刘邦打下大半国土,拥有“战必胜,攻必取”威名的战神,等于是萧何一路狂奔,硬生生给追回来的。可这事儿要是细一看,就知还没这么简单。
要知道,在被萧何“月下狂追”之前。韩信虽然也打了多年仗,可不过是大头兵一枚。早年在项羽身边,做得也不过是个郎中,给项羽出过很多次主意,每次都被项羽打脸。后来投奔到刘邦这边,也只是做了个治粟都尉,等于是一无战绩二无名气。按照《史记》的说法,他只是“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等于是和萧何聊了几次天,就被萧何认准了是人才,宁可“月下狂追”也要追回来。可问题是,萧何也是个阅人无数的人物,干的又是刘邦团队最苦累的活儿,怎么能凭几句谈话,就立刻“奇之”?
这事儿,放在现代职场上好有一比,好比一个满嘴“神论”且“跳槽”来的新员工,在原单位业绩没多少,“差评”倒有一堆。到了“新单位”后只凭一张嘴,就让高管拍案叫绝,迅速推荐提拔重用。如此操作,怎么看都不靠谱。
不过,如果我们把韩信“跳槽”到刘邦后的经历,细细看下来,这个看似“离奇”的事儿,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在项羽身边不得志的韩信,刚“跳槽”到刘邦这边,就莫名其妙倒了血霉,被别人的案子株连,直接被绑到刑场上杀头。幸亏他在刑场上喊了一嗓子,得到了刘邦亲信夏侯婴的注意,这才因祸得福,捡了一命后又就任治粟都尉,然后又因“工作关系”认识了萧何,从此华丽转身。
其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韩信当时的职务上:治粟都尉。
虽然在当时心高气傲的韩信看来,“治粟都尉”这个职务显然屈才,可对于刘邦军团来说,“治粟都尉”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职务。以《史记》里的记载,正是夏侯婴的力荐,才让韩信得到了这个职务。这个职务的工作压力,也是相当的重——要负责军粮的生产、转运等各项琐碎事务,内容十分繁杂,更关乎战局成败。做好了未必有功,出了问题第一个陪绑,典型“吃力不讨好”。 而看看当时刘邦的处境,就更知“治粟都尉”一职压力有多大:项羽“分封天下”后,刘邦成了汉王,领地是巴蜀加汉中的四十一县,等于是被项羽一脚踹一边。而刘邦这“新封”的领地里,情况也是十分复杂。首先是地形条件恶劣,特别是刘邦为了麻痹项羽烧了栈道后,物资转运更成了大难题。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区的人口,多是战国起陆续迁入的秦民,赶上这个“改朝换代”的年月,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所谓“发展生产”“转运物资”,想想就知道有多麻烦。 这么多的麻烦事儿,当时主要由刘邦团队里负责后勤生产,后来被刘邦誉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萧何来扛,作为“治粟都尉”的韩信,自然也是萧何的重要帮手。所以,韩信打动萧何的,也绝不是他的高谈阔论,相反,一定是他在“治粟都尉”岗位上,那无比优秀的表现。优秀到足以让萧何认定,韩信不止能做好“治粟都尉”,更是一位足以帮助刘邦定鼎大业的军神。所以,才有了“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这其中的道理,《史记》里“毛遂自荐”的典故就可以解释:战国年间,平原君门下的门客毛遂主动请缨,请求陪平原君出使,平原君却讥讽说:“一个人若有才华,就像把锥子放在毛囊里,早就显露出来了,哪用得着你自荐?”毛遂一句话就怼了回去:“我是一把锥子,可你根本不把我放囊中,又怎么能看到我冒尖?”然后,“冒尖”的毛遂就在楚国一鸣惊人,书写了“毛遂自荐”的神话。 “神话”的背后,却是任何时代任何团队,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硬道理。想要拥有人才?想要人尽其才?关键不止在人家是不是有才,而是这个团队,能否给每个人一个公正展示的平台,并且给予公正客观的业绩评定。放在当年“倒血霉”的韩信身上,“大领导”刘邦不认可?那没有关系,“治粟都尉”这个职务就是韩信“展示才能”的平台,作为直接领导的萧何,又给出了公正的评估。所以一通“月下追韩信”操作后,“登坛拜将”也就顺理成章。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韩信跟在项羽身边,却一直默默无闻,“跳槽”到刘邦这里没多久,就迅速被萧何发现了才能。这不只是项羽本人的眼光问题,按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个“人才合理使用与评估机制”的问题。做不到这个的团队,就如项羽的团队一样,哪怕空握着一群人才,也拦不住人家一拨拨往刘邦那边“跳槽”,先做了睁眼瞎,再被刘邦打得稀里哗啦。 如果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幕,还有些“运气”成分。那么其他几位同时代“人才”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典型一位就是陈平。这位未来的“大汉丞相”,同是从项羽处“跳槽”来。“入职”刘邦团队早期,虽说也有了“平台”,可接着就被人泼了不少脏水。特别是刘邦的好些心腹,更对陈平害起了红眼病。照这个节奏,陈平至少要被扫地出门。但作为“大领导”的刘邦,却亲自和陈平一番长谈,经过正确评估,果然认准了陈平的才能,放手让他办事,甚至要钱给钱,“不问其出入”,只要把事办成。 这一番“合理评估”,不但“诸将乃不敢复言”,初来乍到的陈平,有了健康的工作环境。然后更放手办事,精彩缔造了楚汉战争时期的“反间计”:通过一番上下活动,在项羽军营里制造谣言,挑得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窝里反,害得范增先负气离开楚营,而后连病带气去世。不费一兵一卒,就替刘邦除掉大患,立下了楚汉战争的重要一功。如果说韩信“拜将”是“运气”,陈平等有着类似遭遇的人才更证明:刘邦赢项羽,绝非运气。 强大的人才任用与评估机制。是任何时代的各类团队,取得胜利的重中之重。而倘若在人才问题上做了“睁眼瞎”,哪怕强如项羽?最后的结果也无一例外,都会在残酷竞争中无情淘汰。“萧何为啥知道韩信有才”这事儿,乃至“刘邦为何会用人”的话题,背后充满智慧,更充满着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