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佳作赏析] 普遍被认为“焚书”的千古罪人秦始皇,其实只是背锅侠。

[复制链接]
积分

1万

威望

8505

贡献

566

军功
积分
21448

级别

三级管理

佩饰

总部胸标营区通行证董事资历章优秀指挥员华武建站勋章第一枚一等功第一枚三等功第二枚三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嘉奖章93活动勋章抗战纪念章红军臂章蓝军臂章

任职
  单位:
华武董事会
  职位:
董事
  
  部门:
论坛管委会
  子部门:
顾问司
  职务:
副主任
  兼任:
司长

注册时间
2020-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0 12: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1-4-10 12:46 编辑

普遍被认为“焚书”的千古罪人秦始皇,其实只是背锅侠。

焚书,于个人而言,是有辱斯文,放在国家层面,则可造成文化断层,危害性就能有这么大,这样的大坏事,大家普遍认为,只有暴君秦始皇才能干的出来,又跟推翻秦朝暴政的大英雄项羽有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秦始皇为何焚书谈起了。

一:郡县还是分封, 的确是个难题
焚书是历代儒生扣给秦始皇的大帽子,然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这事儿就跟儒生没有半点关系吗?只能说,这个儒生的红眼病犯得很不是时候啊。

秦王二十六年(前221年),时年39岁的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统一之后,如何对天下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了摆在案头,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特地在咸阳宫中,召集诸大臣商议,当时大臣们分做两派。



​图1 王绾[wǎn](生卒年不详),秦国丞相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派认为:治理天下,需要沿用周朝的分封制,封子弟为王,从此诸夏亲昵,家国一体,江山一定会牢靠的不得了。

丞相王绾的建议还得到御史等人的赞同,可以说,朝廷三公以及诸多大臣基本上都站在王绾这一边,认为分封才是管理天下最好的方法。

然而其时主掌法律的廷尉李斯却提出不同的意见,他的意见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必要的时候,亲戚也靠不住,还是推行郡县制,将江山抓到皇帝手里,实施中央集权比较稳妥。

郡县制由来已久,其中县起源于春秋,本为管理新征服的地区;郡则起源于战国,最初是设置在边境的军事要塞,二者虽然一个民用,一个军用,但共同点是,无论县令还是郡守,地方长官都由中央直接委派,职务不世袭,只对中央负责。

​图2 秦初置三十六郡和内史

不世袭就无法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只对中央负责,有利于中央集权,战国中后期以后,郡与县才合成一套制度,在各国兴起,成为管理天下一种有效的模式。

从这个层面讲,李斯的建议是很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秦始皇经认真考虑之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

郡县制因此大行天下,当时秦共设三十六郡,约一千余县,以后两千年来,虽然或有更名,或有增减,但大致都是这个模式,换汤不换药而已,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就能有这么大。然而,仅仅九年之后,就有人看不下去了,不是别人,不甘寂寞,红眼病发作的博士淳于越。


​图3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二:博士的红眼病能“害死”人
秦朝的博士不比现在的博士,不是学历,而是一种学官,六国时就有,秦始皇沿用了下来,其职责相当于政府的顾问,有“不任职而论国事”的权力(《盐铁论》)。

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其时郡县制推行九年之久,秦始皇已经车同轨,书同文,南平百越,北驱匈奴的战役也进展的比较顺利,管理天下如此颇有成效,秦始皇心里自然非常开心,开心怎么办?这天咸阳宫中置酒,与诸臣欢饮,欢饮之际,博士仆射周青臣执酒为始皇帝寿,盛赞秦始皇的功德,其间很说了几句郡县制的好话,就让周青臣的下属,齐地很有名的儒者,博士淳于越狠狠的鄙视了一把,站出来说了,曰:
“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史记》)

  • 简单点讲,两个意思:
1:郡县制是错误的;
2:周青臣却认为这套制度英明无比,已经足以说明,他是个大大的奸臣。

​图4 秦代官制简表

需要说明的是,淳于越批判郡县制的理由,跟九年前丞相王绾的观点大同小异,而九年前淳于越已经当了博士,有讨论国事的资格,比如,秦始皇的“皇帝”二字,就是他们这批博士讨论出来的。所以,当年王绾与李斯之辨,淳于越不可能不知道。李斯已经批判过,而且朝廷内部已经达成共识,如今淳于越又旧话重提,到底什么企图?

第二层意思才是关键,攻击自己的上司,博士仆射周青臣,文人自来就有相轻的毛病,淳于越更是到了极致,他就是看不起自己的上司,红眼病发作起来,都有点丧失理智了,因为这天并不是议政的时候,只相当于一场宫廷酒会,就在这场酒会上,你跳出来攻击已经执行九年的国策,并借此攻击自己的上司,难道真是心忧天下吗?

对任何一个行政系统而言,讨论的时候你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骂娘,可一旦形成决议,就要心往一处用,劲儿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凝聚力。

如今淳于越这么不讲究,秦始皇当然很恼火,便将此事交给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处置,将反对郡县制的人交给推行郡县制的人处置,秦始皇无非向诸臣子表明,他推行郡县制的决心,李斯对此心领神会,看待淳于越的问题,就有了点别的认识,什么认识?

​图5 商鞅变法

三:焚书还是藏书,这是个问题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形成的政令坚决不允许私下里讨论,否则就是“梗令”,是一种需要严厉打击的行为。

如今,淳于越跳出来指责推行九年之久的国策,“梗令”的嫌疑更加明显,当然需要严惩,然而,他攻击郡县制依据是哪里来的?

很明显,春秋战国以来,流传下来很多种学说,关于治国,就有很多种理论,莫不是各说各理,甚至互不相容,如果继续放纵他们发展下去,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人心乱了,队伍还怎么带。

于是,带着深深的责任意识,李斯给秦始皇上书,很明确的告诉秦始皇,思想不能统一才是天下祸乱的根本,而要统一思想,只有两个办法:
1:焚书;
2:让老百姓“以吏为师”(《史记》),即上官办学校,学习朝廷审核通过的教材,如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以及胡毋敬的《博学篇》等。
秦始皇深以为然,焚书就这么开始了,当然,他的焚书并不是拿起来就烧,而是很有讲究的。


​图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所献“别黑白而定一尊”之万世国策


表面上看,秦始皇焚书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焚书令下达三个月之内,民间藏书一律上缴,如有私匿不交者,黥为城旦。通过法令吓唬老百姓,三个月内,把藏书都交上来,交上来干嘛?
第二步:六国史书、《诗》、《书》以及诸子当中与法家思想背道而驰的书籍一律焚毁,但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类书籍不少;
意思很明显,收缴上来的藏书,由专业部门分门别类,区分好之后,才可将一些违禁的书籍烧掉,而这些对书籍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部门是谁?
只能是博士以及他们的弟子,因为他们就是研究学问的,别看秦朝只有七十个博士,可这些博士,都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从各国征召来的名满天下的学者,都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学术带头人,每个博士手下都有不少学生,一个个的加起来,一定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就这些个博士以及他们的弟子,在焚书事件当中的作用,难道仅仅是审定收缴上来的书籍吗?当然不是,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秦始皇还专门有一道诏令,即:博士藏书可以不烧。

​图7 秦时期全图

没有数额限制,还叫这些博士审书,每个人找几个珍本,复制几本秘籍,谁能挑出毛病?而这些书最后都去了哪里?

有几个博士将他私藏起来,如七十个博士当中的伏胜,就把尚书私藏起来,一直留到了西汉立国,成了尚书专家,并因此当上董仲舒的老师。自然还有人老老实实的交给朝廷,成为府库珍藏,被朝廷统一保管。

从这个层面看,秦始皇哪里是焚书,倒是为民间珍本的搜集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这项工作也没进行多久,三年之后,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行途中,于沙丘驾崩,秦朝的焚书自然就此终止。

这次焚书,收缴上来的书籍到底有多少呢?前207年,刘邦领大军攻入咸阳,进咸阳之后,诸将都争抢金银财帛,唯有萧何,到宫中,将府库中保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书籍,全部取了出来。

据说这些书籍,当时萧何就拉了十车,府库中书籍有多少已经可想而知。当然,萧何比较务实,选用的都是些实用的资料,从这个层面讲,他也对保护书籍起了一点作用,因为他哪里想到,不久之后,有关于书籍的灾难才真正来临了。


​图8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四:项羽焚书,一根竹片都不留下。
项羽焚书,还真的无话可说,只能从中看出他的简单、粗暴。刘邦进咸阳后,是开心了几天,然而张良、樊哙等人不干,认为他还没有争夺天下的本钱,因此,必要的面子工程还是得搞一搞的。

刘邦听取了他们的建议,依依不舍的推开左拥右抱的美人,起来之后就连续发布命令,守关,封藏府库,整顿治安,恢复秩序。刘邦的做法颇得人心,咸阳老百姓本来都愿意以他为主的,然而,老百姓开心了没几天,项羽来了。

项羽是楚国人,而楚国,自认为被秦国欺负的最厉害,因此,对秦国尤为痛恨,一见到秦人,以及秦人的东西就两眼发红。

出于这种狭隘的心理,项羽进入咸阳后,就做了件很不人道的事,杀了已经决定投降的子婴一族,之后一把大火烧掉秦人经营三百余年的咸阳,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所谓火烧昆岗,玉石俱焚,这一把火要比秦始皇焚书时期的火大得多,到底烧掉多少书籍,没有具体统计数字。

这样一比较,秦始皇和项羽,谁才是焚书的罪人,好像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朝桐城派学者刘大櫆在《焚书辩》当中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11-23 11:59 , Processed in 0.0795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