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袭击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结束的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夏威夷檀香山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引发了与美国的战争。在那之前,日本一直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但由于政府、陆军和海军之间严重缺乏沟通,各自有不同的议程,因此缺乏统一的战略。日本政府努力通过外交渠道避免战争,而军队则热衷于与假想敌苏联作战。自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以来,海军一直被冠以“无用”的代名词。于是海军积极主张与美国开战,以期恢复其存在的理由,尽管日本在国力上远不如美国。
日本偷袭珍珠港改变了其他轴心国在欧洲的话语权。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于1940年9月签署的“三方条约”是一个军事联盟,承诺在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相互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东京曾希望通过这个联盟与美国进行谈判,同时对其进行控制。珍珠港事件的消息让希特勒感到高兴,他将日本突然袭击的初步成功视为一个机会。尽管日本发起了袭击,他在几天后的12月11日就向美国宣战,意大利也在同一天效仿。其影响是将主要经济强国美国作为对手拖入战争。这种对日本太平洋战略智慧的高估最终对轴心国没有任何帮助。 对日本来说,偷袭珍珠港是一场豪赌。在许多战线上缺乏沟通、日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以及基于短视战略的错误估计,共同导致了日本和其他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这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终结。 如果没有亚洲战争,任何时间美国加入欧洲战争都会更加困难在考虑珍珠港事件是否是一个转折点之前,必须牢记对夏威夷的袭击并非不可避免。想想希特勒进攻波兰前两年抗击入侵的国家的经历:中国。 在20世纪初的大部分时间里,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在加剧。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彻底爆发。一年后的1938年中期,大部分文化中心城市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包括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中国没有正式的盟友,苏联、英国和美国的非正式援助只是权宜之计。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但中国人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全国上下不顾一切地抵抗入侵者,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珍珠港事件的目的是迫使美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达成可接受的安排至少从日本的角度来看,珍珠港袭击几乎对轴心国的事业没能提供任何帮助。 日本的误判将一个崭露头角的工业超级大国带入了全球斗争。袭击珍珠港的决定在日本高层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影响力的声音坚持认为:在中国的战争和对苏联的防备才应该是战略重点。 如果我们考虑到珍珠港事件(包括未遂政变)之前日本政治的剧烈混乱性质,以及帝国陆军和海军之间的跨军种竞争(两者都独立向裕仁天皇报告),这种畸形的关系必然会导致战争的扩大。毕竟,珍珠港事件的最终目的是迫使美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达成可接受的安排,而不是挑起全面战争。
珍珠港事件使世界领先的经济体能够制造出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对珍珠港事件的反应更决定了轴心国的命运。在1941年底,美国和德国进行了一场未宣战的海战。此时华盛顿正在向盟军提供大量补给。然而,如果没有正式宣战,罗斯福就无法充分调动美国经济,其生产只能满足盟军的一部分需求。到1941年11月下旬,也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赞成宣布美德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并没有解决问题。它团结了美国人,但只是反对日本,而不是德国。正如Arthur Vandenberg所说,它并没有“结束任何现实主义者的孤立主义”。
虽然希特勒曾秘密承诺:如果日本袭击美国,他将支持日本。但并没有条约义务让他这样做。东京不能确定希特勒会守诺。最终,希特勒仓促对美宣战是因为他估算:如果美国只关注日本,就会迅速取得胜利并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德国。但在宣战后,却意外地使美国团结一致地进入了战争,这正是罗斯福所希望的。 如果美国国内的不团结因素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那么这可能会影响对欧洲的军火援助,对北非的英国和苏联对莫斯科的防御将造成严重后果。是希特勒让美国全面投入战争,对抗每一个轴心国。它使世界领先的经济体能够创造出全球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并巩固了确保轴心国毁灭的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