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门坎战役前的日苏军力PK

[复制链接]
积分

1203

威望

1079

贡献

50

军功
积分
2532

级别

贵宾

佩饰

版主胸标第一枚作训银奖第一枚嘉奖章

任职
  单位:
顾问委员会
  职位:
贵宾
  
  
  
  
  

注册时间
2020-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1: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以及苏日两军在远东对峙形势的恶化,俄国和日本,将再度走到冲突的前台。在此,粗略审视一下这两个老对头,无疑是必要的。
(1)边缘民族
俄国和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在。
日本人,善于将小团体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依靠细节的积累,收取最终的总效。
俄国人,则将一切都用来拼凑庞大的蒸汽压路机。虽然设计粗糙,但总是马力强劲。
日本人执著于民族的根本,却又将学习外来的先进作为生存的必须。
俄国人不断在大起大落的历史阵痛中追求新生,虽然也吸取着外来的营养,却从不忘记维护民族的特性。
表面看,日本人“精致”而“恒定”。
俄国人“粗糙”而“易变”。
但外在的掩盖下,内在的实质却惊人的一致:
作为两个后起民族,力求改变落后面貌,追上先进的步伐,在本钱不够的情况下,他们都不忌讳采取最极端的方法。游离于东方和西方的边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同样的不择手段,同样的不惜代价!这就是同为边缘民族的俄国和日本。
千百年的历史轨迹划下一道道年轮,俄国和日本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国家性格。
俄国出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期处于野蛮而落后的地位。同时又要受到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挑战。从骨子来说,曾饱受蒙古蹂躏的俄国人,更希望接受西方的文明。但西方却并不乐意接纳他们,总是用高傲的鼻子来藐视这个“东方”民族。俄国,作为游荡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弃儿”,为了生存,为了向西方证明自己的存在,只能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独特的体系。
在开阔的大陆上,强大的敌人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应对频繁的对外战争,俄国人建立起了绝对的中央集权。无论是沙皇,还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但凡是有作为的俄国领导人,都致力于获得绝对的权利,然后以这种权利来推行改革和革命,以保障强大军事力量的建设。尽管俄国军队总是因为“粗糙”而风评不佳,但却屡屡打败当时的第一流敌人,并将俄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极致。急速扩张使俄国“消化不良”,民族众多,矛盾重重,但俄罗斯人却牢牢掌握着统治民族的地位。在西方文明面前的强烈自卑,和长期战争锻炼出来的强烈民族自豪感,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矛盾。
但推动俄国历史车轮前进的集权体制,却并非总是运行良好。这种体制所付出的人道代价过于沉重,也过多压制个体的能力,过度依赖政治强人。因此,一旦碰上平庸的领袖,整个体制就将失效,国家也将随之停滞甚至倒退。
按照中国的标准,近代前的日本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们在各自的地盘上享有着相当的自主。日本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领主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不彻底。即使是积累起最强大力量的封建主,也无法或者不会把其他领主全部消灭。相反,他们更乐意以强大实力为后盾,再借助毫无力量,但却具有最高“名分”的天皇的“认可”——通常是成为所谓“将军”,换取其他封建领主对其实际统治地位的承认,和相当程度上的服从。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在中国,“挟天子”只是一个过度。最终则是“挟持者”取“天子”而代之,同时把“诸侯”也都斩尽杀绝。而在日本,天皇—将军—其他封建领主(所谓大名)之间,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反倒是将军的角色比较容易取代。
不彻底的兼并战争,有利于保存民族元气;长期的封建割据,则使日本人的地域观念根深蒂固;而一直延续下来的天皇,则成为将地域情节凝为统一民族的潜在纽带。到了近代,以天皇为旗号的维新和统一,自然也就相对顺利的多。长期形成的强烈地域情节,以及小团体的凝聚力,成为日本民族主义的内在动力。即使是近代日本军队,也坚持以地域为单位进行编组,将乡土意识作为战斗力的保障。
但独特的国家性格,也成为日本的“死穴”:由于难以产生强有力的独裁者,一旦失去类似于“将军”的政治领军人物,日本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国策也将陷入混乱。
俄国和日本,沿着各自的历史轨迹,时盛时衰的运行着。到了1904年,两节历史列车,由于日俄战争而交错并剧烈碰撞。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势”显然比俄国有利的多。但到了30年代,情况则正好相反:俄国的领导者,已经由平庸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换成了在魄力能力手腕上,都毫不逊色于彼得大帝的布尔什维克领袖斯大林!他目标坚定地改造了农业的俄国,推行工业化,建立了准备把红旗插遍全球的军队。
而在日本,当年推动维新和“富国强兵”的老一辈政治家已经退出了舞台,有能力统筹全局的“将军”不复存在。政客、财阀、陆军、海军,以及各自的无数派阀,彼此勾心斗角,却又都目光短浅,平庸无能。虽然靠着小团体精神和国家象征的凝聚,日本还能保持日常运行,军队还能在前线作战。却没有谁可以控制住政局,制定全盘的计划,指引国家的方向。政治和战略的混乱,成为30年代日本最主要的特征,并将其步步引向灾难。
从日俄战争到30年代中期,日本和俄国“国势”转易之际,却也正是双方军队力量对比失衡之时。

积分

1203

威望

1079

贡献

50

军功
积分
2532

级别

贵宾

佩饰

版主胸标第一枚作训银奖第一枚嘉奖章

任职
  单位:
顾问委员会
  职位:
贵宾
  
  
  
  
  

注册时间
2020-4-2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1:41:55 | 只看该作者
(2)苏军与日军之一:汽油与马粪
日俄战争,在世界陆战史上,无疑是一个革命性事件。速射炮、机枪、迫击炮、手榴弹、探照灯、电话、无线电的运用,促进了进攻和防御战术的改革。置身于地下的阵地防御战出现;由于工程技术的进步,配备重机枪的阵地变成了难以逾越的死亡陷阱;面对射程、射速和威力增大的武器,迫使以往单纯依赖勇气的进攻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存有生力量,并以己方火力支援进攻队形;为了摧毁坚固的筑垒工事,就必须集中重炮进行轰击;巨大的物资财富消耗,也预示着战争对国家潜力的挖掘将达到最大深度。
作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者,日本人获得了宝贵的大陆战争经验。但他们对这种经验的总结却并不彻底。虽然经受了凶猛火力的洗礼,日本陆军依然盛行着“步兵中心”和“白兵(白刃)第一”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脆弱的军事工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弹药,也因为在战争中,日军的炮兵运用屡屡失误,未能取得显著效果,反而导致步兵大量伤亡,使日本步兵对炮兵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情绪。
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速发展的军事技术,继续推动着战术革命。火力不断增强。按照日本人的估算,机枪为原来的10.1倍,火炮为4.1倍。1坦克飞机的实战运用,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使部队和火力有了快速机动的可能。阵地战开始向机动战转变。通讯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使军队的指挥更加便利,但也给对手提供了窃取战术秘密的可能;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要求参战国具备更强的动员补充能力,甚至必须把全部家当都拿来进行战争赌博。
面对花样翻新的欧战,对外界事务极其敏感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坐视。日本陆军虽然没有大规模介入这次战争,无法获取太多直接经验,但还是发挥其情报收集的专长,从1915年开始,就成立了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用3-4年时间研究欧战。经过一番调查和分析,日本陆军中的现实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物质的威力面前,大和魂起不了任何作用”。
虽然日本陆军中不乏头脑清醒之人,但物质力量的增强却并非易事。这个当时并不太富裕的国家,有限的预算使用也不尽合理。无意义的西伯利亚出兵,就消耗了4亿3千万日元,而从1920年后14年的“改良补充武器所需经费”,却只有2亿8600万日元。
一战后亚洲形势的变化,也限制了日本陆军的发展。由于俄国势力在远东消退,中国又长期积贫积弱,令日本自信只要“经常备以威慑之实力”,就足以对付,而将主要目标转向美国。日本海军因而变得更受关注。加上关东大地震导致日本财政困难,使得日本陆军不得不走“最小化”路线。陆军中的“近代化路线派”,提出了“平时少数精锐,战时大量动员”的主张,企图靠缩小军队规模,来换取装备质量的提高,并建立坦克、航空、高射炮等新兵种。
于是便有了以当时陆军大臣姓氏命名的几次裁军:“山梨军缩”(裁减59564人,马13000匹)、“宇垣军缩”(1925年裁撤了4个师团,裁撤兵员33900人,马6000匹)。
由于裁军,日本陆军兵力缩减了1/3。直到全面侵华前,也只有17个师团(平时编制),25万人的常备陆军。日军陆军的规模缩小了,但受到财政瓶颈限制,技术提升依然相当缓慢。全面侵华前,也只有4个坦克联队,6个高射炮兵联队,11个陆军飞行联队。
技术改进还受到了保守的“维持现状派”反对。他们鼓动起一些无知的青年军官,继续贩卖“白兵突击万能说”,甚至把“近代化路线派”上纲上线为崇洋媚外,迷信欧美“器械主义”,“放弃皇国的独立性”!轻视火力技术,盲目迷信单兵训练和“精神力量”的思想,在日本陆军中依然大有市场。
这一切导致了日本陆军的全面落后。其作战部队依然以步兵为主。以四单位常设(甲)师团战时编制为例,全师团25179人中,2个步兵旅团占15138人,炮兵联队则只有2894人,装备48门火炮。这种过于庞大的师团,固然不利于机动作战,而主要运力,也只有8177匹马!6日本流传着一个笑话:陆军不允许在营房前铺设柏油路,因为那样据说会伤害马腿。而在日本陆军的现实中,马腿的确比汽车轮子普遍太多。相对阔气的日本海军,因此讽刺陆军为“马粪”。日军参谋并本雄男后来也哀叹道:“(日军)用兵规模、机动能力等观念大约落后半个世纪”。
和日本所不同的是,富于炮兵传统的俄国人,对火力的重要性认识更为清醒。虽然俄军对于传统的肉搏白刃战也情有独钟,但前苏联1974年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武装力量和军事学术》,在分析日俄战争时,依然认定“战斗就是火战”的原则。“火器的供应充足和火力战斗的正确组织,决定了战果”,而“拚刺刀是在短距离进行的,仅仅是为了把敌人赶出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军虽然也没有取得最后胜利,却直接体会了新技术战争的威力!血洗的亲身体验,自然要比间接调查更为深刻。俄国人的目光,紧紧地盯住了火力、机动、协同这些决定性的战争因素。《红军临时野战条例》(1936年版)宣称,“炮兵在地面兵种中具有最大的威力和火力”,“坦克具备高度机动性和火力”,强调“步兵和炮兵、坦克的密切协同”。《苏联工农红军步兵战斗条例》(1938年版)也强调“实现一切火力的协同动作和火力配系的正确组织”。
而早在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苏联人就明确了密切协同,合理运用火力、机动力的最终目的:通过几乎不间断的数次连续战役,在整个纵深内,对敌军实施彻底的歼灭!骑兵和当时新型的机械化部队,被视为突破和发展进攻的手段。
如前所述,早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日本人就注意到了苏联的“彻底歼灭战”思路。但1936年苏联在新版《红军临时野战条例》进一步强调这一点时,却再次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陆军自身所接受的任务,总是以“威慑”、“击溃”、“逼成城下之盟”居多,自然对“彻底歼灭”概念感到匪夷所思。但对企图消灭资本主义的苏联来说,彻底歼灭却是绝对必需的。
要完成争夺全球的任务,就需要苏联具备更大的战争能力。一战中沙皇俄国工业物资匮乏的现实,在给俄国人留下惨痛记忆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国家工业规模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目的坚定的斯大林,很早就给一穷二白的俄国及其军队提出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一,兵力必须超过主要战场的敌人;第二,三种决定性武器——“坦克、飞机、大炮”要比敌人强。 这和同期在西方(除了后来的纳粹德国)盛行的“小规模职业军队”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和日本人主要依靠战时大量动员的思路不同。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尤其是为未来战争积累足够的物质力量,斯大林迅速建立起了巨大的工业,并开始源源不断地生产战争装备。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生产了3949辆坦克。1932年红军的装备技术开支比1927-1928年增加了9倍以上。
到1935年,苏联已经拥有了当时世界所罕见的庞大常备军。苏军总兵力达到93万人(陆军79万3千人)。基干师增加为总兵力的65%。装备10180辆坦克(含小坦克),76毫米(含)以上火炮13837门,飞机6672架!一五期间,炮兵航空兵和装甲兵就占到了苏军总兵力的35%。
苏军部队编制也更跟得上潮流。1935型苏联步兵师,人数只有13060人,仅相当于日本师团的一半,显得更为灵活;而炮兵团却拥有48门76-152毫米火炮,威力大大超过日军。苏联步兵师还编入了坦克营(30辆T-26轻型坦克),侦察营也有10辆坦克。15  同一时期,苏联坦克团也被改编为坦克旅,装备坦克从94辆到201辆不等。
和浑身马粪味的日本陆军相比,红军身上的汽油味正变得越来越浓。
苏军与日军之二:钢与火
日本陆军对于自身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实,并非全无认识。侵华战争前后,根据所谓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大量新武器陆续登场:1936年96式序列的轻机枪、150-240毫米榴弹炮,中重型迫击炮、高射炮牵引车、双发轻型轰炸机。随即又研制出97式序列的坦克和57毫米反坦克炮等等。
日本人也意识到传统的四单位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总计4个步兵联队),兵员多达20000-25000人,马匹5000-8000,过分庞大落后,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于是在1937年9月30日,由原关东军第14独立混成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开始采取新式的三单位编制,并力图提高机动力。
第26师团兵员14072人,马减少为2358匹,有71辆机动车。下属3个步兵联队,由少将级别的的步兵团司令官指挥(1939年5月改称步兵团长。日军所谓团,和中国的概念完全不同,其编制通常包括3个联队,比一般下属2个联队的旅团更大)。
步兵联队的编制和旧式相差不大。全联队3147人,下属3个步兵大队(957人),1个步兵炮队(147人),1个通信队(96人)。步兵大队下属4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193人),1个机枪中队(176人。通常有8挺重机枪)。
在师团直属方面,第26师团没有旧编制的骑兵联队或大队,而增设了1个搜索队(304人),包括一个装甲车中队(12辆机动车),和1个骑兵中队。辎重联队拥有36辆机动车。野战炮兵联队也比旧编制人员少,只有1745人,编成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1个榴弹炮中队,2个野炮中队。1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诺门坎战役的日方主角,1938年初编成的第23师团,也采取了三单位编制。
虽然日本人想跟上潮流,但依然底气不足。首先是财政匮乏的老问题。虽然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陆军预算膨胀了三倍以上,但仅1937年的动员军人就达到909026人,同样增加了3倍以上。2  新增军费,很快就被激增的兵员和侵华战费吞了个干干净净。
同时,作为后起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陆军相关工业,在当时还相当薄弱。从设计能力,到制造精度、钢材质量、弹头强度等等,几乎全面落后于欧美。连小口径反坦克炮,也只能达到每个月30门的平均产量。其工业规模委实小的可怜。
在众多限制下,全面侵华战争前后的日军技术改进,还是成效寥寥。就拿上述三单位师团来说,和苏联步兵师相比,日军新师团的兵员略多一些(14072:13060),各大队(营)拥有的步兵总数依然大大超过苏军(8613:5400)。机动力方面,区区71辆车,放在苏联步兵师471辆汽车,71辆拖拉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的规模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1935型苏联步兵师编制:3
全师13060人
步兵师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2485人,编成3个步兵营,36挺重机枪。团属支援火力为9门76毫米团炮。每营600人,配有2门45毫米反坦克炮和2门82迫击炮。
师直属单位:通信营(330人),工兵营(499人),独立坦克营(349人,30辆轻型坦克),侦察营(406人,2挺重机枪,10辆轻型坦克,9辆装甲汽车),高射炮营(335人,12门37毫米高射炮,6挺高射机枪),炮兵团(2491人,24门76毫米火炮,12门122门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
火力方面,日军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这种炮口径70毫米,重204公斤,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类似于轻型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掷弹筒(射程650米)。
而苏联的1913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7000米;1927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8500米。苏联步兵还可以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支援。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装备显得相当寒酸。
更高配置火力上,日本人也毫无优势可言。苏军的1933型76毫米师炮,射程达14000米。日军38式75毫米野炮,却只有8350米(改进型10700米)。只有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野炮,射程达到14000米。日苏两军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数要差出5000米左右。
苏军122-152毫米师属榴弹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17230米。
日军38式120-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弹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1900米。
但在侵华前后,日军装甲力量的提升,还是值得关注的。日本人引进国外坦克,和自身生产装甲车辆的历史并不算短。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几次侵华作战中,日军装甲车辆一直都相当活跃。尤其是1933年热河作战,日军组成了所谓“川原挺身队”,由步兵第16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指挥一个汽车搭载步兵联队,1个坦克中队(5辆89式坦克,2辆92式重装甲车)。通过此上述行动,日军装甲部队取得了一定战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坦克、汽车和步兵作战协同的经验。
89式坦克,重11.8-12.1吨。装备1门57毫米火炮,装甲厚度10-17毫米,最大时速25公里。
95式轻型坦克,重7.4吨,1门37毫米火炮,装甲6-12毫米,时速40公里。
92式重型装甲车,重3.22吨,1门13毫米机关炮,时速40公里,装甲6毫米。
94式轻型装甲车,重2.65吨(一说3.2吨),1挺7.7毫米机枪,时速40公里,装甲4-12毫米。
到三十年代中期,日本陆军已经拥有了包括89式中型坦克在内的一批坦克和装甲车辆。重量在3吨-12吨左右,速度25-40公里/小时,重要部位防护装甲6-17毫米。5按照日本方面的评估,6-13毫米装甲可以抵御7.7毫米枪弹,17毫米装甲可以抵御37毫米步兵炮。因为日本陆军赋予装甲车主要的任务是配合步兵,越过障碍,突破阵地,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装甲车多数配备短管火炮和机枪,反坦克能力不强。6
在1937年7月,日军又正式决定装备新式的97式中型坦克,并于1938年制造了25辆,同年开始配属部队。1939年又制造202辆。
和只有12吨左右的89式坦克一样,重14.3吨的97式,按照国际标准,也只能算作轻型坦克。但对日本陆军来说,却是一次技术飞跃。因此被日本人吹嘘为“快心之作”。
97式的最大时速38公里,接近日本装甲车的水平。其车体前部和侧面上部装甲25毫米,侧面下部和后部20毫米,防护厚度比89式有了很大提高。装甲材质为表面渗碳钢。按照一些日本人的评估,这种装甲因为材料和焊接技术的缺陷,质量并不算高。但97式的25毫米装甲,毕竟在150米距离上经受住了自家37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抗弹性能应该还能对付的过去。
97式装备57毫米火炮,身管只有18.4倍口径。威力比89式坦克的57毫米炮略有提高,初速由350米/秒增为42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日本人认为其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25毫米装甲(一说21-22),500米距离击穿20毫米(一说17)。发射速度每分钟10发,熟练的炮手据说可以达到15发。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这种短管火炮依然偏重于步兵支援,算不上优秀的反坦克武器。7
97式57毫米炮(垂直装甲穿透力)
射击距离(米)  25 1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23  22  20  17  13  12  11
日军另一种新战车,就是所谓97式轻型装甲车。重4.25吨,时速40公里,装甲4-12毫米。其装备一门37毫米炮,初速高达600米/秒,据称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8毫米装甲,750米14毫米,500米20毫米。日军95式轻型坦克也拥有37毫米火炮。作为一种相对专业的反坦克火炮,其威力并不逊色于中型坦克的57毫米炮。
当然,要对日本陆军火炮的反坦克能力作出准确评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日本陆军起初根本不重视火炮的反装甲能力。一些早期装甲车火炮据说连这方面的测试数据都没有。而后来出现的一些数据,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差异多多。
以日本陆军常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为例。这种火炮射程6700米。通说可以在1000米上击穿20毫米装甲,350米上击穿30毫米装甲。但在1939年4月,日军技术本部进行了实验射击。实验对象是150米外的25毫米垂直装甲板。结果,94式37毫米炮仅打出了一个直径30毫米,深12毫米的坑。而日军俘获的德制PAK36型37毫米炮(原中国军队装备)却顺利的击穿了这块装甲。因此有观点认为,94式37毫米炮,实际穿甲能力只有20毫米。
在很多人心目中,“袖珍”的日本装甲车,在诞生过T-34、KV 、“斯大林”系列的苏联装甲战斗车辆家族面前,根本是一些脆弱的鸡蛋壳。但在3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差距还不是那么巨大。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苏联战车研制也处于探索阶段,性能远没有后来那么夸张。远东苏军的坦克装备似乎还要逊色于其整体水平。诺门坎实战中,基本也是T-26和BT系列之类的轻型坦克参与作战。
苏军T-26型坦克(33型),重9.4吨,装备1门32型45毫米火炮,时速28公里/小时。装甲厚度6-15毫米。
BT-5,重11.5吨,1门32型45毫米炮,最高时速72公里/小时,车体装甲6-13毫米,炮塔15毫米。
BT-7,重13.8吨,1门45毫米炮,履带行进,最高时速53公里/小时,车轮行进最高时速86公里/小时,装甲6-13毫米。部分增强为22毫米。采用15毫米炮塔。
BA-6型装甲汽车,5吨多重,1门45毫米火炮,时速43公里。装甲4-8毫米。BA-10性能有所提高,装甲厚达15毫米
上述这几种苏联战车,装甲也都相当薄弱。重点防护部位只有13-15毫米(不考虑倾斜效力)。单纯考虑其厚度,甚至比日本中型坦克(17-25毫米)还脆弱,也是地道的“鸡蛋壳”。而日本反坦克武器虽然性能值得怀疑,但打击20毫米以下的装甲目标,问题还不大。苏联方面基于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也承认其轻型坦克的装甲,对于反坦克炮基本不起作用。因此有部分BT-7坦克车体正面增强为22毫米。日本人的炮啃这些战车比较费力。
不过苏联坦克对日军依然拥有优势,尤其是机动和火力方面:BT战车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行进,其高速都是日本装甲车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苏军普遍配备的4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51毫米装甲,500米距离击穿38毫米,也比日本人高出一大截。日方曾有评估:以97式和苏联BT坦克对抗,苏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日本装甲(25毫米),日军则只能在500米击穿俄国坦克的侧面(13毫米)。但对日本人来说,有一点很幸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离射击,命中率通常不高。苏军坦克炮的优势因此也要打上折扣。
提到坦克射击精度,日军经过严格训练后达到的水平的确很高。日方宣称,1944年,其第9坦克联队,曾在1200米距离训练射击时速10公里的运动目标,命中率50%以上。对于采用2倍率直接瞄准具,实战距离500米左右的日本坦克来说,这个精度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9 国内一篇据称根据原国军士兵回忆写成的文章也记载,日军曾于夜间,在600米距离上狙击中国军队的坦克(T-26坦克1辆,意大利坦克1辆),命中22发,彻底击毁!
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但不管经过“猛练”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的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于是,在疯狂和混乱支配的30年代后期,在漫长的远东边境线上,灾难之门正渐渐向日本人敞开。
说到日本坦克,就不得不谈谈日本军队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喜欢和善于模范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曾长期模仿中国,把中国当作老师,到了近代,发现中国不行了,于是就换老师,改学西方了。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建立西欧式的新式军队,当时英国的海军世界第一,德国的陆军世界第一,于是日本海军就以英国海军为师,而日本陆军则以德国陆军为师。当时日本海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是英国式的;而日本陆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是德国式的。
就在同时,大清国也建立了一只西欧式的新式军队,然而中国却与日本相反,海军以德国海军为师,陆军海军却以英国陆军为师,这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有明显的表现。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均是购自德国,而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都是购自英国。德国军舰的设计思想是重视防护性,装甲厚,船体重,但这样船速也慢;英国军舰的设计思想是重视机动性,装甲较薄,船体较轻,但这样船速也就较快。
英国军舰由于舰速快,因此在海战时掌握主动,想打对方时可以打,不想打时可以跑,对方追不上。而舰速慢的德国军舰就是比较被动,只能被动地等待对方前来交战,自己无法追击对方。但是在交战的过程中,防护性好的德国军舰则稍占便宜。1894年的黄海海战,日本舰队由于舰速快,在布阵和进攻方面都占主动,北洋舰队只能被动迎击;相反北洋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遭到多艘日舰的围攻,由于装甲厚,日舰无法将其击沉;其后日本舰队撤退时,北洋舰队的舰速慢,无法追击,只能眼看敌人撤走。
这场海战也可以看成是英国海军思想与德国海军思想的交战,结果英国胜德国败。如果当时大清海军不学德国而学英国,北洋海军的军舰也是英国式的快速舰、速射炮,黄海海战的结果就很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德国海军似乎从来没有打胜过英国海军,北洋舰队为什么不拜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为师,却拜二流的德国海军为师,也有一股让人搞不清楚的傻气。
日本陆军拜世界第一的德国为师,也是极有斩获。1904年的日俄大战,德式的日本陆军打败了俄国陆军,而英式的日本海军又打败了俄国海军,取得大胜。练兵和练武功是同样道理,拜一个第一流的好师父,自然容易练成一身好武功。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陆军视为师傅的德国陆军却败给了法国,法国陆军成了世界第一,这时日本陆军也赶紧换老师,从向德军学习改为向法军学习,日本陆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开始向法国式的看齐,日本的坦克就是一个典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基本上没有使用坦克,而英法两军都较多地使用了坦克。英国坦克和法国坦克,在设计思想上有明显不同,英国坦克车体重,装甲厚,火力强,但机动性较差;法国坦克车体轻,装甲轻,火力较弱,但机动性较好。比如法国著名的轻雷诺式FT17轻型坦克,才7顿重(同时代的英国坦克重达28吨),由于机动性好,在复杂的地形也可以配合步兵进攻,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法国陆军把坦克看成是配合步兵作战的辅助兵器,所以法国坦克以机动性好的轻型坦克为主,并且把坦克配备到步兵连队中,没有想到单独使用坦克作战。法军的这个思想,也被日军学习了,因此日本陆军也把坦克看成是配合步兵作战的辅助兵器,所以日本坦克也以机动性好的轻型坦克为主。
日本最初购买了一批雷诺轻型坦克,建立了坦克部队,此后开始以法国轻型坦克为原型,自己研制坦克,1929年研制出“**式”坦克,重量9吨多,配57毫米炮(不是能够击穿对方坦克装甲的坦克炮,而是普通的火炮);1933年,又研制出“九四式”超轻坦克,重量只有2.7吨,装备机关枪一门。日军的坦克用途都是配合步兵作战的,配57毫米炮和机关枪对付敌人的步兵,火力和防护都足够了。当时日军认为重坦克笨重,机动性不好,轻坦克一开跑,它就打不到了,缓慢笨重的重坦克可以派步兵摸过去炸掉,反正日军有不怕死的士兵。
日军在诺门罕战斗中遭到惨败后,才发现坦克战的重要性,而坦克战最关键的是能够击穿对方坦克装甲的坦克炮。当时日军坦克装备的普通火炮,根本无法击穿坦克的装甲,所以日军急忙开始研制坦克炮。没有想到坦克炮与一般火炮大不相同,研制难度很大,日军一直到1942年才研制出46毫米坦克炮,当此时日本已经与英美开战了,上战场的坦克仍然装备的是普通火炮,根本没有对坦克作战的能力。
日军在德军用坦克战一举摧毁法军后,才发现自己的老师选错了,没想到他们视为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居然如此不堪一击。所以再次赶紧换老师改学德国陆军,可是已经为时已晚。德军坦克部队的闪电战大胜后,日军才开始想到制造与德国坦克相当的坦克,提出的指标是车重35吨,最高车速40公里,装75毫米坦克炮。可是这个方案交到研究机关后,研究机关给出的答复是:这样指标的坦克,要到1947年才能研制出来。这样一来,日军在二战中,只好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打了。
二战中日军的坦克不行,其主要原因不是没有钢,没有钱,而是没有准备,老师选错人了。如果日军不以法军为师,早点开始研究重坦克和坦克炮,也不至于到开战时才临时抱佛脚地开始研究用于坦克战的坦克。因为法军这个老师犯了轻视坦克的毛病,日军这个学生当然也同样受害,作为老师的法军不堪一击,作为学生的日军还支撑了一段时间,说明这个学生素质还是不错。
法军的作战思想是要塞阵地战,由于那时的日军军官都是按照法国式军事教材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塞阵地战的作战思想,也反映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在岛屿战登陆时,发现日军不是在岸边迎击登陆中的美军,而是在远处的内陆修建坚固的要塞中,静静地等待美军的进攻,这是典型的法国作战思想。当年法军就是在马其诺防线中静静地等待德军的进攻。
二战后,日军(自卫队)又以美军为老师。现在日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完全是美国式的,现在的日军几乎是黄皮肤的美军部队。现在的日本兵也不再是宁死不降,而是像美军一样,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降。如果说美军是纸老虎的话,现在的日军也同样是纸老虎;当然如果说美军是真老虎的话,现在的日军也同样是真老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602

威望

2657

贡献

526

军功
积分
7889

级别

顾问

佩饰

空军胸标营区通行证副兵团职资历章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作训银奖93活动勋章红军臂章

任职
  
  
  部别:
虎啸兵团
  部门:
兵团司令部
  子部门:
空军第3军
  职务:
辞职
  

注册时间
2020-5-28
板凳
发表于 2020-6-10 08:21:09 | 只看该作者
海龟前来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11-22 22:59 , Processed in 0.0724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