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北部的奥妙城市,太难得了。
2023/05/17 来自北京
贵州给远方的印象一贯是斑驳的、亲切的、家长里短的、连绵起伏的,纪录片《四个春天》把相机架在群山与屋瓦灶台之间,拍摄日出与日落、春去又春来,导演的父亲用贵州话说:“风光在险峰。”
△连绵的山峰,潺潺的流水。
的确,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黄觉坐着铁索车从贵州的高山往下慢慢移动,在荒诞又热闹的广场里穿梭,台上唱起小城怀旧歌谣,汤唯一身绿色裙子讲着贵州话,走在隧道里,有点奇幻的美丽。
那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文艺片里的贵州,驾驶座上因为找不到路而突然用贵州话询问的司机,大概不会问我们“数没数过天上的星星”,他只会开着车,带我们驶入贵州北部一个奥妙的城市——遵义。
01 望不到尽头的茶山茶海 拐入一个又一个弯,映入眼帘的是一波又一波开阔的茶山。
中国茶海位于遵义市湄潭县,一连4.3万亩,密密匝匝的茶树连成一条条线,像是漫画里延续不断的海浪,从东边画到西边的天际,横竖交错的丘陵在太阳底下静静发出绿色光晕。
△直到天际。
毋庸置疑,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
从中间蜡白的小路里走过去,有一种跳进方格作文练习簿的错觉,密密丛丛的小茶树从两边荡开,一道道的绿影子,仿佛小时候在书本上认真誊画的直线,规规整整,连成巨大的茶田。
没有高高的建筑物,也没有繁忙的公文包,巨型风筝在高处缓慢地飘移,章鱼、沙燕、蝴蝶、海豚统统飞在茶山上方,辽阔而悠闲的气氛弥漫开来,连小卖部都不大吆喝,尽管放空,或者在帐篷区迷瞪一下午。
△山里阳光足,但风也清凉。
这里的茶叶是那种小小片的、坚硬的,一丛丛地从枝条里冒出来,那种栗香味的湄潭翠芽就是从这儿开始生长。问观景楼的叔叔有没有水喝,他们会笑呵呵地递过来两杯茶:“尝尝。”
遵义的茶实在很辽阔,从小山丘似的茶田,到高耸连绵的山峰,几乎都离不开汩汩的茶香。
△起伏连绵。
当我们驱车直入仙人岭景区时,一路披着斑点似的细碎阳光,偶尔有短短的起伏路段突然把整车人都轻轻抛起来,那种过山车似的轻微失重感,让安静的松林瞬间响起一阵惊呼和笑闹。
从观景楼上往下看,一下子清楚地望见了茶田中央一个粗糙而可爱的心形弧线,这便是遵义市凤冈县的茶海之心,藏在幽深的山林之间,拨开松树林,霍比特似的小田园便出现在眼前。
△深深浅浅的绿影子。
别致的茶田里错落着高矮不一的树影子,它不像湄潭的茶海那么平滑壮阔、延绵不绝,而是像个巨大的后院,里面点缀着低矮的房屋、尖利的松叶、墨绿的树影子和蚂蚁似的茶农,连风都是轻微微的。
在遵义,第一次感受到了语文课本里描写风景的成语的意境:漫山遍野。
02 从山间冒出来的小村落 从高山中辟出一个小村庄,在遵义是很常见的风景。
时不时有青瓦白墙的复式小房屋从公路边冒出来,它们以高山悬崖为遥远的背景,静静地停驻在山坡底下,山脚下的小茶坡一格一格地往上升,电线杆掠过,有种小时候回乡下探望奶奶的兴奋感。
△透过车窗总能望见疾驰而过的小房屋。
金桥斗门小镇就有这般屋田瓦舍的意境。
积木似的乡村房子坐落于草丛间,低处是密密匝匝的农田与一汪池塘,高处是笔直而漫长的高架桥,一根根桥墩从山的这头排列至那头,不时有卡车经过,像在天边游走一样。
钓鱼的阿伯就松松地戴一顶网格鸭舌帽,撂个小马扎在田埂边上,一条细细的鱼竿伸到池塘里,整片波光粼粼的水域只有他在弓着腰发呆,见有路人过来,便乐呵呵地搭讪: “这是我弟弟的鱼塘啦。”
小卖部前面拴着推磨的驴,低洼的马场里有棕色马匹在来回走动,仿佛进入了某个乡村电影中的空镜,清早的鸟声稀稀落落地从山谷与栏杆上传来,取代了早八地铁刷卡的嘀嘀嘀声。
△青苔小巷,墨瓦白墙。
这个地方没有PPT与会议通知,跟着山川和水流走就对了。
当我们迂回拐入凤冈长碛古寨时,一眼就看见湖水在阳光下闪烁,环望四周只有山脉与断崖。
从大片大片的荒草丛中穿过去看旧宅,草尖拂过腰间,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叶子长得野蛮肆意,风像开玩笑似的把它们压得弯弯的,又往另一边吹得摇摇晃晃,而旧宅就坐落在草丛尽头。
亭子里有年迈的村民在削竹条,小孩子蹲在一旁不知道研究些什么,也许是观察虫子,也许是挖开了地里某个小洞,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常常闲来无事又总是煞有介事的那个样子。
△贵州的草丛总是大片大片地长。
当地大叔踩着湖水中间那一排小石墩过去,我们也跟着在后头走,湍急的水流在脚底下迸出水花,低矮的石墩子悠长而密集,满耳朵只有哗啦啦的水声,满眼睛只有郁郁葱葱的山林。
大叔贴心地往回望了一下:“别怕,紧盯着脚下,路就走不错。”
03 情分尽在碗筷之间 悠然自得的遵义,一部分在山里,一部分在胃里。
往茶庄深处去,浑厚的茶香从小杯里溢出来,坐在磨平的树桩上喝那有隐隐花香的湄潭翠芽、有淡淡甜香的遵义红茶、有点点兰香的凤冈锌硒茶,石砖路两旁树木丛生,风随着茶香吹得松叶沙沙响。
△茶庄里现泡的绿茶。
这属于慢节奏的味道,而吃到唇间冒汗的兴奋一般都在辣椒里。
遵义捞沙巷的夜晚永远热气腾腾,大颗而分明的辣椒就泡在鸡爪子里,一小撮圆滚滚的花椒粒撒在中间,长柄勺等在铁盆旁边,只要一下单,老板就会利索地帮忙装碗、淋汁、上菜。
△也有那种剁椒式的鸡爪,泡在宽大的叶子里。
隔壁摊的烤猪蹄大剌剌地堆在案台上,竹签插着绿油油的大蒜,非常豪迈,烧烤架子上的蹄髈油光发亮,撒着细密的小白芝麻粒,锅气从后头升起来,胃口顿时大开。
△食指大动。
路边的烙锅围着三三两两的食客,坐在低矮的小桌子上烙豆腐干、韭菜段、五花肉、白洋葱,烙锅中间盛一个葱蒜调和的酱油碟子,竹筷子一边快速地翻转,刷上的花生油一边滋滋直响。
△一边翻烙,一边大快朵颐。
还有一种类似越南春卷的小裹卷,薄薄的面皮裹紧了青椒、豆芽、番茄等食料,一口咬下去,那种满满的饱腹感马上治愈又累又饿的社畜,或者蘸上一点沙茶酱、辣椒酱,好吃不腻。
△一盒小裹卷,已经足以饱肚了。
不热气的摊子也有,比如手搓冰粉。
晶莹透明的啫喱状冰粉盛在大盆子里,软弹而清凉,切成小粒的水果随意混搭到紫的、橙的、红的冰粉里,淋点红糖与葡萄干,火龙果、西瓜、芒果和哈密瓜仿佛嵌入了果冻里,一碗喝下去,冰甜又解渴。
△饭后舀一小碗解腻。
巷子口的炒饭还在热火朝天地翻炒,香油裹着白米粒,时不时夹着青色的豆角与土黄的马铃薯块,飘出家常饭的味道来,但一条巷子吃下来的肚子已经吞不动了。 摊子前的阿姨仍旧望着我们问:“想不想吃呀?”闪亮的小灯在她的档口前闪烁。
或许下次吧,遵义的热情与温和、高川与低流、村民与小贩一直都在那里,我们总会再次吃上这一碗好客的炒饭,乡村也会从那一枝一叶、一茶一饭的细处开始稳步振兴。
04 山风如何吹拂? 长久以来,乡亲们都在寻觅一个遥远的答案,遵义之香该飘向何方?
遵义市现有的茶叶种植面积有200万亩,投产茶园达172万亩,遍野的茶久久地等待被发现,而郁郁葱葱的茶山不该就这么被轻轻忽略了过去。
为此,珠海市设计中心发起了“设计券”补贴计划,茶园可以生长出帐篷露营区,山峰可以筑起设计师的灵感,茶叶可以变换轻巧的包装方式。
△茶农在炒青。
截至目前,通过“设计券”补贴遵义企业的设计项目已经有26个,小田园里的茶农忙忙碌碌,挂念着“一斤茶叶能卖多少钱”,操心今日的柴米与眼前的油盐,珠海驻遵义工作组的主动到访,缓缓打开了这里一直寻觅的山路。
遵义拥有纷杂城市中很难得一见的静谧画面,珠海市设计中心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把景色纳入媒体的视角,调动村民们打扫屋门的热情,就连小路边装饰的玲珑瓦片与石块,都是他们兴冲冲从自家后院里抱过来的。
△保留原始滋味的小镇,拒绝过度商业化。
这里人烟并不多,而连绵的青草与群山却成片蔓延,珠海市设计中心没有忽略它的独特风光,当本地青年们翻山出去生活,珠遵协作的参与者们则把设计师与旅客的目光引进山中。
设计师驻地计划选取了遵义八个脱贫县作为项目驻地点,发掘设计课题,招募有想法的设计师驻地,让这一方清亮的风光,散发出看得见的数字潜力。
△如水墨般的风景,藏着设计赋能的潜力。
此外,他们鼓励外界一亩亩认领茶园、让茶山的香气渗入直播屏幕、让茶叶裹上更吸引人的外衣,联合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遵义的农特产品,于珠海海韵城举办“山海相逢·正当红”农特产品消费节,于澳门组织采购对接会……
种种尝试,都是因为兢兢业业的茶农们值得被望见。
△包装精妙的茶叶在直播镜头前展示。
自从珠海市结对帮扶遵义市,珠海市设计中心便提出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想法,用看不见的思想与妙方,来滋养看得见的绿水与青山。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在珠海市设计中心的草图中慢慢成形、实现。
多庆幸,我们能迎面望见遵义的山风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