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羌笛 于 2024-8-7 14:10 编辑
反复计较
中国驻印军在印度的整训成效明显,重整后的新38师很快就可以重新投入作战。然而这时英国人又开始闹腾了。1942年12月7日,也就是中美英一致同意修建中印公路后不久,韦维尔突然又一次表示不愿意全面反攻缅甸,只打算反攻阿恰布。就在同一天,马歇尔告知史迪威,美国陆军已经决定把满足缅甸战场需要排在北非之后,包括派遣6000工兵前来帮助修建中印公路,以及增加对反攻缅甸的其他物资、人力需求。韦维尔的表态不啻于同时狠狠打了中美一顿耳光。 1943年1月14-24日北非卡萨布兰卡会议其间,英军单独进攻阿恰布,其目的是为了夺取日本人的前线机场,以便于英国人的防守,而并非真正的、带战略意义的进攻。英国反对从英国本土进攻法国或从印度进攻缅甸,这是因为英国历来不愿意成为他国利益的牺牲品,它害怕它的本土或殖民地受到他国势力的影响。作为一种曲折的平衡,丘吉尔主张以进攻意大利来打击法西斯,而在其他方向上均不采取主动。 美英战略的分歧由此可见。美国陆军支持打通中印交通的原因,是想在不久的将来从中国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空袭,以支援目前在所罗门群岛的激战;总统罗斯福则更进一步,他是想拉住中国以便于战后增加对抗苏联的砝码。不管怎么说,英国人消极看待支援中国的态度肯定是要损害美国利益的。于是马歇尔在卡萨布兰卡警告英国,假如英国拒绝参与法国和缅甸方向的战略进攻,解除不了美军对日作战的压力,那么美国或许会停止在欧洲方向上的作战;既然英军不愿意使用自己的登陆船只,美军决定从自己的部队中抽调上述装备以供需要。在这种威胁下,英国再次勉强同意中国军队从印度和滇西两路攻击缅北,英军一路攻击缅中一路攻击沿海,同时由英国海军封锁仰光,最终于1944年1月解放仰光的计划。 卡萨布兰卡会议没有邀请中国,蒋介石深有被冷落之感,于是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主要有三点:要求将他深深信赖的陈纳德从第10航空队独立出来;要求每月得到1万吨物资;并且在11月前得到500架飞机以装备陈纳德的新航空队。美国人权衡再三,同意了蒋介石的大部分要求,并动员英国承认已经开工的中印公路的必要性,来对蒋介石进行安抚。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新38师完成整训,开往雷多,进行临战前的最后准备。就要打回中国去了,人人无比兴奋。 不料,这年4月日军反击阿恰布,英军损失惨重,被逐出若开,被英国人看做丛林战秘密武器的“钦迪特”远程渗透部队(由温盖特准将组建、率领)也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一时间英国绅士们又是各种失败言论甚嚣尘上,丘吉尔认为反攻缅甸“就像一根一根拔箭猪毛那样费劲”,而罗斯福也终于对反攻缅甸失去耐心。于是1943年5月12-23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三叉戟会议上,攻击意大利成了主要议程,而缅甸反攻作战计划又一次搁浅了。为了防止中国人“捣蛋”,这次会议根本就没有允许中国人参与讨论。作为交换,美国人又一次用上了安抚的把戏:从本年7月1日开始,美国将保证运到中国7000吨物资,但是主要是给陈纳德第14航空队的(4700吨);从9月1日开始每月运送1万吨。但是中国人须放弃对全面反攻缅甸的期望,反攻缅甸将改为通过丛林地带的地面进攻。 非常失望的史迪威将这个大大缩水的“安纳吉姆”计划称为“茶碟计划”;中国代表宋子文对丘吉尔提出了强烈抗议。而老奸巨猾的丘吉尔则对宋子文说:“安纳吉姆”只有计划但无决议,英国并未坚定承诺反攻缅甸,当然可以视情况而变更自己的意图。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心思流露无遗。 此次会议后,已经引起各方严重不满的韦维尔被撤换了,替换的人是一个更加心思缜密的殖民主义战略家——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来担任新成立的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负责协调指挥中国-缅甸-印度战场。 1943年8月14-2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象限仪”会议上,美国英国为了中国的前途进行了激烈辩论。英国主张不应过多照顾中国,其立足点还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一个新的大国声望的竞争者;而美国坚持认为把中国看作大国的意义重大,罗斯福想把中国列为黄种人国家的标杆,以表示美国并不仅仅以人种为文明国家的区别,这是为了便于战后用民主思想控制世界对抗苏联,为了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多一个受己方支配的大国。 调子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突然就简单了:那就是,中国是值得支持的,中印公路是必须打通的。 中国驻印军,终于迎来了“打回老家去”的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