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代史]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纵队”是什么规模?

[复制链接]
积分

3537

威望

3525

贡献

647

军功
积分
10297

军衔

预备役少将

佩饰

海军胸标正军职资历章第一枚二等功第二枚二等功第一枚三等功第二枚三等功第三枚三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作训铜奖第一枚嘉奖章第二枚嘉奖章华武四有奖章

任职
部别:
龙腾兵团
部门:
第二舰队
子部门:
舰队司令部
职务:
退出现役

注册时间
2021-8-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1:0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放战争后期的我军的纵队,相当于军的规模;解放战争前期和中期的纵队规模不等,有的相当于师,有的相当于军的规模。


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同一个历史时期,我军纵队的规模大小也不相等。
和司令员一样,纵队是我军的首创,也是独创。
纵队原本是队列的一种形式,我军建立之后成为一种军队编制。
纵队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建立不久就出现了。
最早的纵队,出席在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是我军第一支纵队,名称是中央纵队,是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的。
此后,纵队就成为我军的一种编制延续下来。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全国各地的地方武装、游击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中,始终有纵队这个编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入国民党军队,即我们人所共知的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国民政府承认的、给予拨发粮饷的部队,只有编制内的部队,事实上我党领导的武装,远不止这些。
为了顾全大局,我党领导3个师之外的武装,就称之为支队、纵队,或者独立团。
随着战争的进行,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规模在各地蓬勃发展,在八路军、新四军的编制之外,成立了很多部队,将其称之为纵队,或者叫野战纵队。
比较有名的,如活跃在华南地区的新四军东江纵队,活跃在江南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新四军挺进纵队 ),以及活跃在太岳军区的八路军太岳纵队(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太岳纵队司令员是陈赓,1955年授衔时为大将;纵队政委王新亭,授衔上将;纵队参谋长周希汉,授衔为中将。
曾生任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衔;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1年授予少将军衔。
同样是纵队,纵队领导授衔时级别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因为两支纵队的规模相差太大,东江纵队抗战初期只有3000人,抗战中期发展到8000余人,在抗战胜利时,一共有12000人。
新四军挺进纵队规模也不大,成立之初人数也是3000余人。
而太岳纵队成立之初下辖3个旅,一个旅规模在5000人,纵队总兵力在15000人左右。


相对来说,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南方地区的我军纵队,规模比较小,人数都在五千人以下;战斗在北方地区的我军纵队至少下辖两个旅,人数不低于一万人,规模相对较大。
但是也有例外,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
总而言之,解放战争之前的我军纵队编制是比较乱的,这是由当时复杂的战场形势决定的。
解放战争初期,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原来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抗日武装集中起来,进行整编,组成野战部队,这时候的纵队成为我军的规范的一级编制。
这个时期我军纵队的数量以及纵队所辖的兵力,是抗日战争时期纵队无法比拟的。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三个纵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四个纵队,加上其它地区的纵队,不超过十个。


抗战爆发时,我党领导的八路军4万余人、新四军1万余人,加上我党领导的各地武装,不超过10万人。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武装总兵力达到120万人。
总兵力多了,纵队数量增加了,纵队所辖兵力自然也随之增加。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野战部队下辖的纵队(包含跟纵队相当的师)一共有27个纵队 ,光是东北野战军,下辖的纵队就达到9个。
彭德怀担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解放战争初期总兵力约7万人,下辖7个纵队,每个纵队包括两个旅,每个纵队人数在10000人左右。
聂荣臻为司令员的华北野战军也是7个纵队,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军区的部队组成,包含26个步兵旅和2个炮兵旅,总兵力达到23万。


以此推断,华野的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以上,兵力在3万人左右。
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组建,总兵力27万人左右。
中野下辖5个纵队,13个旅,每个纵队兵力在2万人左右。
林彪担任司令员的东北野战军兵力为四大野战军之首,总兵力29万余人,每个纵队的兵力在3万人以上。
解放战争中期,随着我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兵力规模日益扩大,纵队数量和所辖兵力也上发生很大变化。
1947年4月,东北野战军(四野)的总兵力达46万人(包括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纵队增加到12个,每个纵队总兵力3.5到4万左右。


1947年6月,中原野战军(二野)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兵力得到迅速扩充,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发展到42万人,纵队数量增加到12个,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所辖兵力平均在3万人左右,其中1,2,3,6纵队所辖兵力最多,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5人以上。
看了上述数据,我们会发现,12个纵队的总兵力只有36万左右,还有6万缺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纵队还有的部队不在纵队管辖范围内,而是以独立旅的形式存在。
1947年,华北野战军(三野)总兵力36.6万,下辖12个纵队,每个纵队的兵力3万余人。
1947年西北野战军(一野)人数没有太大变化,纵队数量自然也没有增加,甚至因为战况惨烈人数减少;比如王震的8纵,在1947年冬天,所辖2个旅,兵力在7千人左右。
直到1948年,一野才增加一个纵队,和其他三个野战军无法相比。
1948年大决战期间,四野兵力增加最快,突破50万,主力纵队平均兵力在5万人左右,一般下辖1.4万人规模的师3个,外加1个炮兵团团。


三野主力纵队兵力相差悬殊,9纵所辖兵力最多,在3.5万人左右;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
二野在经历过中原二战之后,兵力有所下降,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陈谢的4纵形势相对较好,下辖4个旅,人数在3万左右。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布《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又颁布了《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
根据上述决定,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
中原野战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野战军的12个纵队改为三个兵团,即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整编后的二野总兵力28.8万。
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
自此,四大野战军中的纵队彻底消失,成为历史,全都改编成为军。


但是还有一个纵队是个例外,那就是两广纵队。
两广纵队组建于1947年春天,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的,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
该纵队下辖第1、第2、第3团和教导总队,共4800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建制。
1949年3月,该纵队又归四野指挥。
1950年1月,两广纵队划归广东军区建制。2月,并入珠江军分区,但是两广纵队番号暂时保留下来,几个月后取消。
可以这样说,两广纵队是解放战争后期,甚至建国初期,我军唯一一个步兵纵队。
直到此时,纵队才彻底消失,成为历史名词。
总的来说,纵队见证了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各纵队司令也是军事领域的佼佼者,为我军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建国功臣。
比如: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疯子战将王近山;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名将之花陈锡联。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保卫延安的功臣张宗逊。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跨国将军”叶飞;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旋风司令”韩先楚等等。
而纵队这个名称,也伴随着我军不断胜利的斗争史,成为了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11-26 16:34 , Processed in 0.0746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