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铠甲的防御力如何,历代封建王朝为何会禁甲不禁兵?
盔甲,指的是能够对士兵起到防护作用的护具,先秦时期,铠甲多使用皮革制造,而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改称为铠,而甲胄则是铠甲和头盔的统称。盔甲是士兵个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便有了原始铠甲。后来随着工艺的成熟,铠甲的种类越来越多,防御力也越来越强。
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条奇怪的规定,便是“禁甲不禁兵”,个人可以持有刀剑,但是如果私藏铠甲便会治以重罪,唐律规定“私藏铠甲达三领,绞”,而宋元更为严格,私藏全副铠甲便会被处死。铠甲为何在封建王朝如此重要,以至以死罪论处?要了解这一点,便需要消除影视剧的误解,明白古代铠甲的产生与发展。
铠甲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甲是藤甲,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只能就地取材,使用身边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甲。此时的甲多用藤条编织而成,虽然简陋,但已经对人体的头部和躯干形成了防御,减少了原始武器的伤害。后来为了增加藤甲的防护效果,有人开始将藤甲进行特殊处理后并编织成甲,比如三国时期的藤甲兵,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早期铠甲的连接,大多是披或围,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车战在战场上的作用日益削减,步兵已经成为重要的战争方式。而藤甲穿着不方便,很影响步兵的灵活性,从而导致了皮甲的普及。西周以后,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兵器的杀伤力逐步变强,对于甲的防护要求也更高,皮甲的制造工艺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提高甲的灵活性,原来一整块皮革制成的铠甲,开始根据人身体部位的差异,裁剪成革片,随后穿孔并用绳串联,形成甲。另外,为了增强防护性能,把双层或者多层的革合在一起,称为“合甲”,使得皮甲更为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