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1-12-17 15:10 编辑
《说苑》的开宗明义第一回,讲的就是"君道"。所谓君道,即为君之道,指的是做为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所应懂得的治国治民的道理与方法。该书作者援引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君主为政的四十六则轶事,集中说明为人君者,应如何重教化,省法事,任贤去谄,居安思危,善纳谏,严责已,专赏罚,修文武,才能治国安邦,成为一代明君。
这些,当然都不无道理。可是仔细体味之下,却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因为,它所说的这些,虽曰为君之"道",实为"术",也就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中国人历来是主张以成败论英雄的,我们评价一代帝王,往往是从他的功业着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在此同时,我们又往往忽略了伟大的帝王的功业,却有着大量悖于人道的幕后背景。只是这些都没淹没在功绩的辉煌之中罢了。然而,往往就是这些被淹没、掩饰起来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纵观历史,无论多么伟大的帝王,因为环境和经历的影响,他们的性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人性被政治异化了。辉煌的业绩,同时意味着专制、残暴、乖戾,视民如草芥,杀人如麻,生杀予夺,全凭个人一时好恶,甚至为了一个荒谬的念头,就可以动用千军万马,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人功成万骨枯。对他们的辉煌业绩,使我们这些后来者在敬佩的同时,却不能不产生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感。
我们评价一位帝王的时候,大多着眼于他们的业绩,却忽略了这些业绩的人格因素。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也许是过于理想主义了,我总觉得,人们在选择统治者的时候,如果能关注一下他们的人格条件,说不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会轻一些,小一些,换句话说,一个好的君主,首先要是一个好人。因为只有是一个好人,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才会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将功业的辉煌,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他的身上传达出一种具有温馨色彩的人格魅力。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君王是不是一个好人呢?我以为有三点是不可忽视的:
一曰善。以善为本,一切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尊重生命,善待生灵。用现代的话说,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任何人的灾难都是整个人类的不幸。每一条生命的价值都是相等的。帝王的业绩,不能完全建立在毁灭生命的基础之上(虽然有时这种毁灭是难以避免的),让人类尽量避免流血和牺牲,不能任凭一人的一时好恶,而去剥夺民众的幸福乃至生命。
二曰正。作为统治者,身上应有一股正气。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多么伟大的帝王,身上都有一些僻邪的因素,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秦始皇、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概莫能外。恰恰是这些僻邪因素,造成了多少百姓罹难,生灵涂炭。做为一个好的君王,必须祛除这些僻邪因素,胸怀坦荡、磊落,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自觉维护人间的正义。
三曰容。《尚书》云:"睿(容)作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道容众,大德容下",意思就是说,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能包容天下的臣民。大肚能容,才是真正的帝王气象。
这些,当然都还属于德的范畴。但我绝不是一个以德治国论者,因为不论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仅仅强调一端的理论,都是跛脚的理论。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管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还是主宰一方的诸候,只要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最高负责人,就都不应忽略做为一个好人的人格魁力。有了这种人格魅力,再有好的驭人之术,自会人才荟集,万众归心,到那时,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