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维打击概念源自科幻小说,是指把攻击目标所处的三维立体空间,降低到二维平面空间,攻击目标就从有血有肉的有机体,变成了一幅静态二维图景。降维打击包括高维打低维、多维打单维、强维打弱维,本质上看是一种非对称作战,不过“维度差”不是被动等待出现的,而是通过降低对方某一维度,或提升己方某一维度,主动实现特定维度态势的强弱互易。四渡赤水,无疑是红军创造的一次军事奇迹,深入分析其高超指挥艺术,其中有不少降维打击的内容。 避实就虚,降低对手布势维度 作战中,敌作战布势尽管是一个整体,但并非密不透风、铁板一块,总有空虚薄弱之处,我在其空虚薄弱之处活动,就可动得游刃有余、打得得心应手,并达到“攻弱则强者亦弱”的效果。 四渡赤水,我3万多红军能在敌40多万大军中往来穿梭,机动回旋,利用的就是敌作战布势之侧翼、后方、结合部、空白区。敌人打过来,我就翻过去,敌人折过来,我就折回去,与敌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处捉迷藏。在敌各支力量之中,求战动机最强、作战能力最好的是川军,而一打就散、一冲就跑的是黔军。土城一战,川军展现了其凶悍一面。在之后的反复较量中,红军力避与川军交锋,专打黔军,充分利用敌方布势维度的漏洞和缺陷。 现代作战是体系的对抗,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不仅仅是侧翼、后方、结合部、空白区,还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枢纽、关键链路、指控系统、战争潜力目标等,通过干扰、打击、破坏这些网络信息体系的大脑、神经和血液,就可以瘫痪整个网络,实现“体系破击”。 以长击短,降低对手样式维度 红军擅长且符合客观实际的作战样式是运动战、伏击战、歼灭战。国民党军规模大、装备好、补给充足,擅长的作战样式是阵地战、正面战、消耗战。要战胜敌人,就不能在阵地战、消耗战维度与其一较高低,而要把敌人降低或拖到运动战、歼灭战维度,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毛泽东同志指挥四渡赤水作战,总是力避敌方擅长的维度,而力争把敌方拖入不擅长的维度。四渡赤水一开始的土城之战,就是一场阵地攻坚战。毛泽东同志认为战役失利的主要问题是“北渡长江的企图没有隐蔽性,打的是红军不擅长的阵地攻坚战。”而后的作战,一扫土城之战的阴影,“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信息时代,技术优势固然是军队最重要的优势,但并不是唯一优势、综合优势、万能优势。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也门冲突、纳卡冲突的实战表明,信息技术不发达的一方,通过游击战、网络战、舆论战、消耗战、暗杀破坏袭扰等,将对手依托技术优势实施的作战样式降到“混合战”维度,照样可以打得有声有色。 我打我的,降低对手认知维度 如果按正常逻辑、常规套路打仗,战场态势就会沿着对方的认知路径向下走。要摆脱处处应对的被动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跳出对方认知路径,降低对手的认知维度,让敌无法预测我下一步行动,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渡赤水,红军处于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状态。按照常理,后有追兵,要么跑,要么迎;如果跑,要么绕,要么突。但毛泽东同志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向着敌人的围追方向,跳到敌人后面去,完全出乎蒋介石所料。一渡赤水进占滇西北小镇扎西,国民党各路大军尾随而至,下一步向哪走?成为党中央面临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主张二渡赤水回遵义,但中革军委其他同志都不理解,刚刚在土城吃了败仗,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怎么又往回走?但毛泽东同志却认为,大家都想不到,蒋介石更想不到,这样才能出其不意。三渡赤水诱敌西进,当国民党军奋力西追时,毛泽东同志却率领红军突然折返,四渡赤水,然后急速南下,跨乌江、临贵阳、逼昆明,将国民党军甩在数百公里之外。 信息化智能化战场,降低对手认知维度,要么以奇用兵,跳出常规攻防作战程序化模式,乘奇时、觅奇地、用奇器、设奇兵、施奇法,实施非线式、非常规、非逻辑作战;要么隐真示假,通过欺骗迷惑、设计引诱、舆论造势、舆情导引,让对手产生认知错觉;还可以加快己方作战节奏,在对方来不及反应前,就进入下一个决策周期,敌变我变,变在敌前,彻底在认知维度瘫痪对手。 军民一体,降低对手环境维度 据悉,蒋介石晚年才认识到,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对三民主义的背叛、对人民的背叛、对民生的背叛。四渡赤水,民心完全在我军一方。 川、黔、滇本来是国统区,国民党在乡以上都派驻了官员,川黔滇军接受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但当地百姓却对国民党官员与军阀的巧取豪夺有切肤之痛。反观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处,张贴粉刷标语,散发《红星报》,宣传党和军队主张。开展文艺表演、医疗服务、助农助产,拉近与人民感情。红军还通过打土豪,将地主官员的“浮财”散给群众。3万多红军,在40多万国民党大军眼皮底下来回穿梭,111天的时间里于川、黔、滇边界狭小地域内闪转腾挪。人们不禁要问,红军是如何秘密行动的?又是如何精准掌握国民党军动向的?这既得益于我军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更得益于当地群众的侦察和拼死掩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环境维度提升的根本在于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无论时代条件怎么变,人永远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兵民永远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永远根植于民众之中。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发展,作战样式如何变化,争取民心、军民一体始终是制胜的重要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