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伯通 于 2022-1-20 18:25 编辑
中国有一寺庙,庙不大门口却有武警站岗,它有何过人之处?
原创 2022-01-19 21:12 史论
这座寺庙建于公元307年,至今已有大约1700年的历史,坐落在北京西部郊区,历经多次改名换姓。
唐朝时改为龙泉寺,清朝康熙年间对它进行了大规模地整修,并以岫云寺为名。但这座寺庙在北京人眼中地位极高,民间都称它为潭柘寺。
这座寺庙在我国众多寺庙中并不起眼,且占据面积不大,但门口却有武警站岗,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最牛寺庙,建造过成
潭柘寺建在山顶,坐北朝南,周围有九座山峰。整体布局随山势而动,在修建的时候,神殿是主要建筑,在中央。
在后来的发展中,清王朝的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在正中的基础上,在左右两边各建一座庭院,并沿道路延伸。
相传潭柘寺是在晋代和唐朝建立的,但是有关寺院的结构却没有任何记载,到了金朝,才有了少许记载,这是一座巨大的建筑,需要建筑十年之久。
明朝日本德始无初禅师在明朝永乐年间抵达中原,明成祖朱棣命他为龙泉寺的住持,并花费巨资修缮寺院。明末宣德戊申元年春,入燕京,在龙泉寺的右侧,建庵一区,用来装饰寺庙的大殿。
之后大明正德六年,于弘治十年,戴公司礼来到了潭柘寺,和尚说:“这里有一座名为龙泉的古庙,年代久远。”戴公以积攒的粮饷,请朝廷赏金,使殿宇和厅堂焕然一新。
从康熙起,清朝的皇帝与后宫妃子们也对潭柘寺颇有好感,部分建筑也进行了整修,随着潭柘寺名声大噪,民间的各种香会、捐款也越来越多,一些民间捐款的事迹,都被立了碑文。
潭柘寺在民国期间,基本上保持了晚清的风格。只是有很多庙宇的名字和作用有所改变。1956年,潭柘寺由北京园林管理局接管,至今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胜地。从立国之初到现在,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潭柘寺庙,皇家寺院潭柘寺的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华严禅师在幽州总督张仁愿的协助下,扩建了寺庙,更名为龙泉寺。唐武宗“灭佛”的时候,这座寺庙被毁,直到五代、后唐,寺庙才恢复了繁荣。
金朝皇帝元年,金熙宗皇帝来此朝拜佛祖,出资修建了一座大万寿寺。金章宗也来此赏鸟,在他的住处建了一座小庙,取名为“雀儿庵”。
十三世纪,忽必烈之女妙严为了为自己的父亲赎罪,每天都要向佛像祈祷,一年又一年,她的双脚在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妙严公主去世后,将其安葬于寺前的塔楼,并建造了18米高的妙严法师塔。
明朝初期,辅佐朱棣“靖难”谋夺皇位的姚广孝,曾经辞去官职前往潭柘寺潜心修炼,朱棣更是亲赴潭柘寺探望故人。后来明宣宗孝诚皇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等,都在潭柘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至清代,清政府对潭柘寺十分重视,三代皇帝康熙、乾隆三代皇帝专程来此参观。
特别是康熙、乾隆,几次出资修复潭柘寺,本人更是亲居于庙宇之中,可以说是潭柘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雍正将大量自己的墨宝赠给了潭柘寺。
清王朝对潭柘寺的重视程度更高,康熙三度前往潭柘寺,并亲自派遣震寰和尚主持潭柘寺,钦命为“大律师”,并拨出宝银一万两,修缮寺庙。康熙三十六年,赐岫云寺,并亲书“岫云”。
素来不常外出的雍正,也到潭柘寺拜佛。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四处题字,他也跟着爷爷一起去过潭柘寺,每一次都会得到一笔丰厚的赏赐,还会送上匾额、对联、器皿等,乾隆二十六年,他还赐下一尊金护身符,和方丈一起走了进去。
受先帝的影响,后妃、王公大臣纷纷到潭柘寺朝拜、游览,与僧人一起参禅、诵读经文。潭柘寺东边的延清阁、流杯亭、行宫等都是为迎接皇帝和太后而建,所以潭柘寺被称为“天下第一寺庙”。
而当地人则把潭柘寺叫做“惹不起”!按照清朝的惯例,潭柘寺是宛平县的地盘,但潭柘寺对六品官员却是不屑一顾。光绪年间,一名新任县令去潭柘寺“拜山”,方丈却不肯现身,只是派知客僧去处理。
清王朝覆灭后,潭柘寺重新和军阀扯上了关系,张作霖和吴佩孚也被奉为座上宾。每逢吴佩孚过生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二,老僧人都会亲自登门祝贺。吴佩孚过世后,纯月方丈为吴佩孚,亲赴潭柘寺,为其主持十三台大忏。
武警站岗,守护宝物潭柘寺中的珍品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观音殿西侧,挂在龙宫前面的一条石鱼。它垂在龙王殿的廊檐下,敲打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
石鱼长度一米五,重量一百五十公斤,由于石头中有金属成分,所以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传说石鱼是南海龙宫的镇国之宝,龙王将其献给玉帝。
每年都会发生一场大干旱,一场瘟疫爆发,玉帝陛下降下一条石鱼,僧人将其悬挂在龙王殿内,石鱼有十三处,分别代表着一个省份的旱情,哪个省份发生干旱,就会有一个地方下雨。传言生病的人,头疼的时候,敲鱼的肚子,都能治好。
另一件极品就是潭柘寺的大铜锅。在天王殿的东边,有一间屋子,厨房里有一口直径1.85米的青铜大锅。这是僧人做饭用的“小锅”,而另外两口大锅,则是三米多宽,两米多深。
这口锅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在烹饪的时候,将沙子与米饭分离,所有的沙子,都会落入锅内的一个凹槽中,这就是所谓的“不漏米”。传说潭柘寺曾经有过“三千僧,无名僧”的说法,“来而不拒,去而不留”的说法,可见这口锅的容量之大。
另外一个极品就是千年杏树,它位于大雄宝殿后方的毗卢阁,亭子前面是一座院子,院子里种着两株奇异的树木,一株“帝王树”,高达四十多米,直径四米,需要六个人环抱,据说这是辽朝的遗物,上面刻着甘龙的御玺。
据说,每当清朝的帝王登基之后,它的根部就会有新的枝条生长出来,与它的枝干渐渐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帝王去世,都会有一根树枝被折断,一千多年过去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
后来,古人在西边种了一株银杏树,名为“配王树”,高三十多米,后被称为“公孙树”。
东面有一座名为流杯亭,亭内悬挂有乾隆亲笔题写的“杏亭”横匾。泉入沟渠,经弯弯的水槽而出,杯亭内槽宽10厘米左右,传说古人把酒杯放在水池里,酒杯随水飘动,坐在不同的地方喝杯酒。
在北京,故宫、中南海、圆明园(原址)潭柘寺、恭王府各有五处。其中以潭柘寺流杯亭、中南海水声最为著名。
另一件精品是大雄宝殿殿顶的构造,中间的两个巨大的琉璃猫吻格外显眼。“鸱吻”是传说中的九种龙中的一种,是用来建造房屋的,可以防止火灾。
传说中,这座寺庙没有根基,只有一口深潭,名为“海眼”,池中有一条巨龙,每天都要来聆听华严老祖的讲道。
有一天,潭龙要开山建庙,一场暴雨过后,水潭变成了一大片空地,潭龙从水里钻了出来,躲进了后山的水潭里。
这座宝殿的脊梁上,雕刻着一只“鸱吻”,栩栩如生,仿佛要腾空而起。这样的装饰性结构,在北京古建筑和中国的寺庙建筑中都很少见,我也是头一次在潭柘寺看到这么精致、气派的“鸱吻”装饰。
根据建筑的等级,动物越高,数量就越多。在中国,只有紫禁城太和殿屋顶上的神兽才能拥有十只。
潭柘寺的动物规格为七只,仅低于天安门广场的等级,与皇宫的等级相同。潭柘寺和雍和宫的动物数量为七只,说明潭柘寺的地位很高。
潭柘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很多人都来参观。这里有一首由清朝皇帝在潭柘寺所作的诗句。在建寺方面,潭柘寺始建于一千七百多年,是北京地区第一座佛教寺庙,在民间流传着“潭柘寺”和“北京城”的传说。
潭柘寺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为了保护古物,还有武装警察在这里看守。
历史发展,建筑演变政治和宗教是相互影响的,统治者依靠宗教来巩固权力,而宗教则是依靠朝廷的力量来发展和发展。
佛教门派对寺院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各门派虽然同出一脉,但修行方法、戒律等各有差异,因此所需的建筑面积也会有所不同。
华严和尚创立潭柘寺,创立华严宗,后禅宗兴起,潭柘寺逐渐发展为禅寺,至金、元两朝,佛教十分重视,元妙严公主在潭柘寺出家。
清朝吸取顺治皇帝的教训,改禅宗为律宗,并在此期间增加了戒坛等建筑,使西路地区更加完善。民国后提倡信仰自由,对潭柘寺的宗派产生了冲击,对寺院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潭柘寺作为旅游景点,除了宗教活动之外,还增加了供游人的设施。
潭柘寺建筑形态的演变,是一条明晰的历史脉络。潭柘寺在晋唐、宋辽、金代的战争中,历经多次的战争和重建。
元明两代,渐渐被朝廷所重视,并相继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初步形成了佛教的基本结构,以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等为中心。
康熙时期大规模的扩建,使潭柘寺的规模增大,东边的宫殿和西边的一些建筑也随之增多。清中叶,大悲坛,安乐延寿堂,西观音洞等建筑相继建成,以扩建寺院的规模。
在民国期间,寺院的布局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不断地进行维修。建国初期,潭柘寺作为校舍,其建筑职能也随之改变,但因当时的文物保护政策,建筑主体得以保存,并在山脚兴建了职工宿舍等。
现在潭柘寺由园林部门管理,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由于游客的需求,很多建筑功能都有所改变,但是建筑的主体结构得以保留,是我国宝贵的古代文物。
古代潭柘寺的核心是半山腰的佛教道路,初期修建的规模不大,所以居住路线等都没有占到主要的位置,后来又修建了一条西边的讲经区,作为主要的辅道。
康熙时期,大量扩建了皇宫,使居住区域扩大了好几倍,东路的主要建筑是由皇家的活动路线组成,与佛教、讲经的道路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在清中叶,除了改善寺院的总体布局,还在寺院的主体外修建了老虎洞、安乐延寿堂、慈悲院等建筑,它们位于正门外,由东、西门分隔,道路相对独立,功能各异。建国后,以寺院为主要旅游资源,以观光路线为主。
结束庙宇向来是个圣洁之地,来此的人,皆因祈求祈福;或因其它原因,保佑平安。如今我国寺庙旅游正蓬勃发展。
庙宇旅游也成了我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在我国的一座寺庙里,二十四小时都有武警把守,有全副武装的警察轮流巡逻,而且每天前往潭柘寺的人络绎不绝,这也是为什么这里的人都说他的身份比较高的原因。在北京,也有一句名言:第一个叫潭柘寺,第二个叫北京。
由此可见,潭柘寺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派武装警察也是因为,国家为了在寝室里保护文物,不让窃贼有机得逞,于是,派出武警驻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