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的一个上午,成都军区云南前线指挥部的会场,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一位胸佩三等功军功章的女兵走到会场前。她1米68的个头,纤细的身材,乌黑的秀发扎起,显得自然大方,羞涩中含着兴奋,柔美中带有刚强。 她就是老山前线唯一被云南前指评为“老山战区优秀通信兵”的女战士于玲。一个来自西北边陲宁夏的姑娘。
1986年10月。老山脚下,密林丛中。一栋很小的木板房,房顶上披了一层绿色的伪装网。一条条电缆、一根根被复线从不同方向“爬山越岭”,汇集到这里。 这里就是老山前线某部指挥作战的中枢神经——电话站。首长决心、作战部署、敌情变化、胜利捷报等,都要通过这里流转、输送。 骄阳似火。机房内酷热、气闷,像蒸笼,似烤箱。豆大的汗珠从头发梢上,鼻梁尖上,耳朵根下“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背上的衣服湿了一片,机台板也被“汗雨”浇湿了。于玲坐在机前,双手如穿梭,应答似流水。 此时,“10•19”战斗已经打响,前线炮兵正向越军实施全面压制,一门门大炮怒吼,炮弹飞向敌阵。 “报告,X高地敌工事被炸塌。”“报告,X号阵地炸死敌8名。”……报告、命令通过条条线路,经总机转接下达和传送。此时,于玲平均1分钟接转12个电话,是平时电话量的一倍多。 “要炮群支援!”“好!”插塞子,按板键,没有反应,摁铃流发生器,打手摇发电机,杳无音讯。线路故障!换一路,不通!再换一路,还不通! “线被炸断,我给您从迂回线路要。”“好,要快!”耳机里传来炮兵指挥员急促的声音。“总机吗?请接炮群。”“线路中断。”…… 连拨了4个总机,都没有接通,怎么办?作战电话,十万火急,于玲深知,耽误一秒钟意味着什么,对,通过总机经地下电缆要! 终于要通了,听到炮兵指挥员果断、洪亮的命令声,她关上了监听键,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这些,都发生在10秒钟内。 此时,于玲已经连续工作16个小时水米未沾牙了。 她忍耐着,坚持着。 连长派人要换她,她死活不下机。指导员送来一杯加了糖的水,她甚至连抿一口的空闲都没有。 参战前,部队刚接到预先号令,说是连队女兵全部留守,于玲不知从哪里知道了这个消息,来找连长“走后门”,请求上前线。弄得连长哭笑不得。第二天,她又带几个女兵集体来请战,声称不答应就要自行去老山。连长看着整整齐齐站在连部门前全副武装的“娘子军”,终于说话了:“你们这些女兵,我算服了!” 此时,战斗已经结束,于玲被换了下来,她刚走出机房门口,就差点晕倒在地。 她太累了。 战斗刚结束,炮兵指挥部首长,突击队代表、炮营营长来到电话站,慰问参战的通信兵,并特意提出要看看“03号”。 当天晚上,云南前线发来贺电,对通信兵的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给予高度评价。 几天后,部队通令下来了,于玲荣立三等功。 战后,有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有位哲人说过,战争没有性别,它需要刚烈的男子汉,也需要坚强的女战士。”这位记者连忙掏出笔记本,“请您说慢一点,这位哲人是谁?”“您不用记,这位哲人就是我——于玲。”
一次,总参通信部部长刁培泽去前线检查看望通信兵。在云南前指、在集团军,他已经听了汇报,对这支部队的英雄通信兵已有了解。 到了通信连连部,部长顺手拿起了电话:“请要XX号阵地。” 通信科长温锡州清楚,这是靠敌人最近的一个阵地,要经过4个电话站、两个载波站接转。 前指一位参谋看了一眼温科长,温科长自信地点点头,意思是没问题。 “首长,阵地要通了,请讲话。” 声音清晰,通话效果极佳。 前后仅用6秒钟! 老部长脸上露出笑容,满意地点头,要通总机说:“小鬼,真不错!你是几号?” “03号。” 03号,就是于玲的工号。 于玲技术过硬,是平时苦练所得。她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背记部队番号代号;练手功插塞子,爬杆子磨破解放鞋;晚上睡在床上,电路图像蜘蛛网似的挂在脑子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练出了过硬的技术,被誉为“脑功活,手功快,耳功灵,口功清”的守机员。
80年代的“上甘岭”,守卫这里的战士全是雄性的,号称“雄性王国”。 可是这天,这些男子汉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直勾勾地看着满头大汗爬上阵地的异性,像突然发现了天外来客。 她们是于玲、张淑雯、周佐莹,清一色的宁夏姑娘。 她们不仅负责守总机,还总想为一线战友们做点什么。她们几经请战,到阵地上给战友们演出来了。 战士们蹲在地上,观看三位姑娘的演出。主峰阵地上,回荡着于玲清脆的歌声。
有个俏皮的男兵,给女守机员写了一副对联:哭声笑声打闹声声声刺耳;骄气娇气孩子气气气十足。横批是“千金小姐”。 这也难怪,她们虽然穿上了军装,可也裹不住纤弱的身架和稚气的脸庞。 此时已经任副班长的于玲,看到对联气坏了。她要争这口气,让男兵把对联改过来。 先遣队提前上阵地,需要几个守机员同行负责通信保障,连里本来已经确定去几名男兵,于玲和两个伙伴争着抢着去,没得到批准,就又到连部抢到了任务。 整修机房,她带领女兵班,顶着炎炎烈日,把石头、沙子1000多米深的山底一块块,一盆盆端上来,手磨破了,腿摔烂了,硬是提前7天完成任务,比男同胞提前半天。
“八一”节的酒桌上,男兵凑过来要“以酒论英雄”,结果在“哥俩好”的吆喝声中,被灌得扶了出去。 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她吃过馒头蘸酱油,啃过饼子就大葱,喝过开水加酸醋,饮过面汤调成盐。 终于,她和伙伴们以行动把对联改了过来。男兵写道:笑声歌声欢乐声声声入耳;志气士气男子气气气可贵;横批是“巾帼英豪”。还是那个俏皮的男兵亲自贴上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