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毛主席在香山接见了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陈正人,期间他给陈正人交代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说道:“此番你回到江西后,找到一个人,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记住,一定要活捉。”陈正人不禁有些困惑。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接着说:“这个人,不光是我要找他,你也要找他,他是你的同乡,也是人民的死敌!”听到这,陈正人仿佛已经知道了是谁,而且对这个人,陈正人也是十分熟悉,就是被称为“活阎王”的肖家璧,可以说是他永生难忘的仇人。 这个肖家璧到底此前做过什么,不仅毛主席都亲自下令活捉,而且让一个江西省委也如此恨之入骨?
惨重的偷袭肖家璧,1887年出生在江西遂川的一个地主家庭,曾就读于当地的高等学堂和南昌法政专科学校,后来又到江西省高等农业学校上学,但在1911年的时候被停课了。此时自知学业难成的肖家璧,准备依恃家里的丰厚资产,回乡揽政、交结官府,来自己创建一个武装,做个称霸山乡的霸主。 他以自己丰实的家业作保证,先是收罗了一批地痞流氓,组建起百余人的一个所谓的民团,又自封为大坑乡保卫团团总。随着势力的扩张,他干脆将整个遂川县都划为了自己的“保护区”,强逼普通百姓定期交纳保护费,途经的商旅还必须交纳过路费。 他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购置来了很多枪弹,招兵买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地主们为了保命和守财,都会专门培养出一支“武装队伍”来保护自己。而肖家璧从这时就开始,带着家里的这只“武装队伍”,到处欺男霸女,打家劫舍,很快就成了这一地方的地主恶霸。 肖家璧基本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但这时他的身份已经很难和往日“书生”的身份对上号了。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在周围五百里翻手为云,搅得一片土地上都狼烟四起、暗无天日。 因为共产党人领导的农运,肖家璧感觉到了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们开始以经商的名义蛰伏在南昌,结果却被遂川的共产党员王次楱等人寻到了踪迹,并还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朱德。朱德立即把肖家璧投入监房。在此等有利的情况下,陈正人迅速组织起农运骨干,将肖家璧部分家产给充了公。 但1927年6月,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将共产党们送出境之后,肖家璧也随之被释放了,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遂川县“清党委员会”主席、井冈绥靖联防办事处主任。也从这时候开始,肖家璧一边再图霸业,一边在遂川以及井冈山地区掀起了残害共产党人的血雨腥风,使中共组织多次被破坏。 遂川县党组织负责人陈正人、王次楱等最后都只能远避万安、井冈山,来继续坚持斗争。
10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因为山区寒气逼人,为了解决革命军的冬衣和给养问题,部队选择进驻到遂川西部的大汾镇。结果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和军队遭遇到了毛泽东上井冈山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23日拂晓,大汾镇突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遂川县靖卫团团长肖家璧带领三四百名团丁,发起了突然袭击,把大汾镇包围了。过度疲劳的革命军战士们不得不从熟睡中惊醒,仓促应战,但最后还是损失惨重,溃不成军。 毛泽东及年幼的工农革命军,当时都险些毁在这里。肖家璧的突然袭击,把猝不及防的革命队伍冲得分成两段,张子清带领的第三营被冲散了之后,在当天晚上因为不能辨认方向,走向了湖南桂东方向去,离遂川越来越远。这样一来,毛泽东的身边就只剩下不到四、五十个人了。 毛泽东和士兵们没有想到,上了井冈山还打了败仗。接二连三的挫折,导致战士们的士气都非常低落,无精打采。到了安全地段之后,所有人都稀稀拉拉地散坐在地上,又累又饿。到了开早饭的时间,才发现炊事担子都跑丢了。最后没有办法,几个战士从老百姓家里讨来一些剩饭、一点咸菜和辣椒充饥。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便一起用手抓着吃。 接着,大家就听到毛泽东的声音:“休息了一会儿,应该走了。大家来站队,我站第一名。曾连长,你喊口令!”连长听到这句话,不由得重新振作了起来,立即组织大家站队集合。 毛泽东的举动,一时间突然给了这些士兵们一种神奇的精神鼓舞,原先笼罩在心头的悲观气氛,此时也似乎都一扫而光了。这是毛泽东引兵井冈山以来遇到的最严重危机,然而他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愈挫愈奋的坚韧精神,却是在场士兵们都终生难忘的。 之后,为了避免实力受损,毛泽东只得带领身边一小部分工农革命军,从左侧的山沿着野兽出没的小路,穿树林过溪涧,绕道数十里,到了次日的晚上,大家才终于疲惫不堪地抵达荆竹山。 毛泽东对这次的经历一直都铭心刻骨。第二天,他了解到昨日袭击队伍的是肖家璧靖卫团,非常生气地说道:“肖家璧太可恨了,这时候来趁火打劫,这次我们的工农革命军差一点就毁在他的手里了,看来我们要赶快在井冈山扎根立脚,来提防这个恶人!”
从此,身为旷世伟人的毛泽东,尽管遇到了更多各种各样的对手,却一直都对肖家璧这个井冈山区的霸主格外关注。 追穷寇势如破竹之后的肖家璧因为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行动也更加肆虐了,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暴行。这些事被毛泽东所得知之后,1928年5月下旬,毛泽东与朱德计议,准备派军前往遂川,和县里的赤卫大队相互配合,来剿击肖家璧靖卫团。 但肖家璧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闻讯后便立即带队驻进山里,躲避了一次红军的打击。随后,他也开始时刻窥测机会,对毛泽东和朱德的部队进行埋伏。此后,工农革命军虽然多次击败过肖家璧的靖卫团,但始终没有将他们全部消灭,肖家璧也因此成为了红军的强劲对手。 9月下旬,红4军大队从桂东正返回井冈山,肖家璧派人侦探到他们预计3天内到会达遂川县,便派人向赣南刘士毅第七师报信。刘士毅随即派出两个团连夜出发,赶在了红军的前面先到达了遂川县,然后和肖家璧靖卫团,在经过的一座山上,设下埋伏。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行动有幸被遂川县的赤卫大队得知,于是赤卫队迅速派出几拨人,分头寻找红军报信。得知敌情的红军决定将计就计,派一个营的军队,从城外开进城内,又从城里开出,周而复始走了1个半钟头,以此来迷惑敌人,让他们认为这就是红4军。 敌军当时确实也真的以为是红军大队进了城,便纷纷从山上打下来。不料在身后,却突然遭受到了红军的突袭,伏击不成,反倒被红军击败。这场战役最后以红军获胜告终,而肖家璧和敌人一起联手,企图伏击红军的这一番行为,再次被毛泽东、朱德所恨恶。 1929年1月,红军陆续撤离了井冈山,肖家璧也开始渐渐变得更肆无忌惮起来,甚至和国民党军一起,攻占了井冈山,并对当地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攻。一次次刀光剑影当中,120余名红军伤病员集体牺牲,百户人家被残害,2000多户群众们的房屋被烧毁,原本3000多人的村子,在肖家璧一行的摧毁之后,长达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人烟。 同时,肖家璧对自己队伍的各种规章制度都严格加强了起来,并且各级之间环环相扣,相互牵制。在军事方面,肖家璧在周围村子里修建了150余座大大小小的碉堡,在遂川县建有弹药库、监狱、水牢等。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49年,随着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之后,迅速解放江南多个省份,在这种形势下,肖家璧开始禁止行人出入,伺机继续获取“敌情”后,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继续和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以及解放军顽抗到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遂川人陈正人,在刚任职于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没多久后,在5月中旬奉命来到了北京,在香山由毛泽东召见。毛泽东对江西的工作作了详细指示后,忽然话题一转,说道:“此番你回到江西后,找到一个人,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记住,一定要活捉。”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接着说:“这个人,不光是我要找他,你也要找他,他是你的同乡,也是人民的死敌!”听到这,陈正人马上反应了过来:“我知道了主席,您说的是肖家璧吧,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去抓到他。”毛泽东点了点头:“该给他算总账了,20多年前在井冈山的时候没有抓到他,让他又活了这么长的时间。” 陈正人听后,坚定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表示这次一定不会再让他再跑了。6月上旬,陈正人等人率领了一批干部们来到江西南昌,随后在他主持的联席会议上,大家一起研究了这次的剿匪斗争,最后决定,由解放军48军的142师挺进赣西。 1949年8月2日,142师解放遂川全县,留下425团专门拿下肖家璧一行。该团与遂川县政府研究了一番作战方案,并且成立了清剿指挥部,绘制了作战一带的地图,翻拍了肖家璧的照片,最后一起发给参战的解放军和民兵。
在解放军一系列的强大攻势下,肖家璧的千余土匪武装土崩瓦解,有的被消灭,有的向解放军投诚。肖家璧此时见情况不妙,随即带着上百个心腹人员逃进了周围的深山老林里去了。9月2日,解放军得到了群众们的反应和提供的情报,得知肖家璧只带少数亲信流窜到山里。 得知具体位置之后,425团马上派出5个战斗组进行追踪和围捕,这处区域山高路险、树木郁深,所以一开始藏在野猪棚的肖家璧躲过了一次围捕,但他的贴身保镖却被解放军抓住。根据保镖的口供,解放军又增派人员继续进行搜索,日夜搜剿,不放过一处草丛和一座崖洞。 终于,在28日的拂晓,搜索到西山时,战士们发现有人向山下的草丛跑去,随即立即包抄过去。因为上级严令,必须活捉肖家璧 , 所以战士们只有朝天鸣枪。一位指挥员发现齐腰深的草丛中有人影晃动之后,直接猛扑过去,一把抓住,一看,就是肖家璧。 这一胜利的捷报飞快传向南昌,传向北京。随后,遂川县召开了一次万人大会来公开审理肖家璧,陈正人等也到达了大会的现场。当把匪首肖家璧押上审判台那一刻,会场上瞬间群情激愤,控诉肖家璧的滔天罪行,一些群众代表们也忍不住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经过公开审理之后,肖家璧被判处了死刑。一声正义的枪声打响后,肖家璧罪恶的一生也就此结束了。这天晚上,一份电报发去北京毛泽东的办公室: 毛主席:人民死敌肖家璧已于今日公审处决,井冈民众人心大快。
红军的绊脚石1950年11月上旬,公务繁忙的毛泽东在一个深夜里正伏案办公,忽然他似乎想起来了什么,从桌子上拿起笔,在信封上拟写了一份发给湖南省人民政府的电报:湖南省人民政府,着即查明茶陵罗克绍此人是否在?在之从速逮捕。 毛泽东的电报,被刚从北京调来担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所收到。当他认真看完了这一份电文之后,心里不由得愣了一下,在心里反问道:“主席竟然还记得这个人?”
没过几天之后,正在茶陵县一个乡立小学上课的罗克绍,被突如而来的一群公安人员直接从课堂上抓走了,并且押往到了长沙。这个能让毛主席记得这么清楚,并且亲自提出要抓捕归案的人,是为何会让他有如此深刻印象的呢? 罗克绍1877年出生在茶陵县江口乡,是客家人。因为家道富庶,罗克绍年轻时常常身穿长袍马褂,拿着长杆烟斗,到处结交狐朋狗友。由于争夺生存资源的原因,客家人与当地人矛盾非常深。在漫长的纠争中,客家人都会出现一些领头人,充当保护客家人的角色。 1927年5月期间的一天,罗克绍趁机收缴了农民的武装,组建起了一直茶陵县十八团团防局,还自任了团总。他自己也深知手拿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还不惜自己花钱去购买枪弹,几个月内,罗克绍的队伍就发展到了200余人枪。 12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带领袁文才农民自卫军两个连,去茶陵拦截被叛徒陈浩拖走的工农革命军。毛泽东十分着急,带队连夜出发,结果走到江口村口的时候,就遭到了罗克绍部队的拦截。 枪声一响,毛泽东问袁文才:“这儿冒出什么敌人来了?”袁文才想了一下,说道:“是罗克绍的团防局。”毛泽东跺着脚发急地说:“罗克绍这时候冒出来真要命,时间拖不得呀!”袁文才也明白时间紧,就赶紧决定带着两个连去发起进攻。很快,罗克绍的人就逃走了。
此时农民自卫军也造成了4亡4伤,毛泽东愤恨地说:“罗克绍可恶得很,眼看就要耽误我们的大事!”袁文才知道时间极为紧迫,留下一个班来处置伤亡,部队继续随毛泽东向陈浩的方向赶去。最后幸好发现的及时,一行人追上了。陈浩万万没有想到在这节骨眼上毛泽东赶来了,因此一见到他心里就发慌,最后被袁文才的人捆了起来。 被救下来的营长看到毛泽东之后,热泪盈眶,握住他的手说:“毛委员啊,你再来晚一点,我们就永远见不到面了。” 这次的行动可以说是千钧一发,万分危急,只相差10分钟,就可能会导致一支工农革命军被陈浩拖走的危险。对此,毛泽东是深深知晓的,正是罗克绍团防局的阻挡,延误了半个多小时,所以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都不能忘怀。 1928年1月,已经成为国民党茶陵县“义勇队”总队长的罗克绍,带部队袭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并将自卫队队长等多人抓捕后残害,8月,罗克绍又率20余人枪突袭新龙庵,虽然赤卫队的巡逻哨在庵外1里多的地方发现了敌情,并鸣枪报警,但最后部分人员来不及跑上山,被罗克绍的人围住。 这次新龙庵遭袭造成重大损失,当场苏维埃干部19人牺牲,多人被抓,成为了湘赣边界“八月失败”中的大血案。毛泽东后来在大会上了解到这件事后,愤恨地说:“井冈山有两条大地头蛇,东边有肖家璧,西边有罗克绍,不把他们打掉,我们是不得安宁的。” 1929年春季,袁文才与王佐制定了一个活捉罗克绍的计划,随后从10月份开始,他们先派人侦察罗克绍的行踪,一直到1930年2月19日,袁文才得到了他们的具体行动这一情报之后,自率1个连连夜出发,冒着大雨急行了一夜,果然抓到了罗克绍。
罗克绍怕死,一直请求袁文才不要杀他,并且情愿献出一切家产。袁文才并没有杀他,反而还予以款待,想要通过软化的手段让罗克绍真心倒戈,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因为袁文才当时并没有把抓住罗克绍这件事报告给特委。特委一班负责人都是当地人,在得知这件事之后,因为和袁文才方当时还有矛盾,互不服气,于是散布谣言说袁文才和罗克绍联手正在合作,还在村子里写出了双方“携手合作”的标语。 事情越来越严重之后,1930年2月24日,袁文才王佐两人最终也因这件事而牺牲,罗克绍也被放出,继续和人民为敌。 一直到解放前夕,罗克绍看见解放军的兵力强大,马上又建立了新政权,并且他知道这样一直对抗下去自己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便解散了部队,把人员都遣散回家,武器也都交给了政府。 当时罗克绍所在的江口乡周围是客家人,而且山高林密,与外界沟通的只有一条羊肠山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刚来的解放军工作组对这里的情况并不了解,就把主动靠上来的罗克绍当成开明绅士,还让他召集村民开会,划分土地。 而当时罗克绍也表现的十分积极,主动把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全部捐献出来,一家人住在一栋低矮破旧的土砖房里,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这一招确实十分奏效,解放军见他是当地少有的文化人,就让他去当地小学教书,并担任了小学校长。 建国后,毛泽东在一天深夜电令湖南省政府,务必查清此人下落,从速逮捕。接到主席的这一电令后,他们立刻组织人员奔赴茶陵县展开调查。
1950年11月下旬的一天,67岁的罗克绍正在江口乡小学课堂任教,结果突然被省公安厅和茶陵县公安局派人抓走。由于是毛主席特别关注的对象,所以最后他们直接把罗克绍押送到了长沙。经过办案人员的审理,查证了他一生当中的所有罪恶行径。 最后,省政府副主席谭余保向毛主席发去了一个电报,就罗克绍被捕这件事进行了一番报告。没几日之后,毛泽东就进行了回电,按照他的电报指示,1951年2月上旬的一天,罪大恶极的罗克绍,终于在长沙识字岭执行了枪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