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复制链接]
积分

2469

威望

4952

贡献

517

军功
积分
10006

军衔

陆军上将

佩饰

陆军胸标营区通行证董事资历章优秀指挥员华武建站勋章第一枚一等功第一枚二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嘉奖章红军臂章

任职
单位:
华武董事会
职位:
副秘书长
部别:
总指挥部
部门:
政治工作部
子部门:
本部
职务:
主任

注册时间
2020-4-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00:2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搜狐
众所周知,孔子所传正统的儒家观念,其实是贱视农艺工商这种体力劳动的。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经为难过想要“学稼”“学圃”的门下弟子樊迟,并因此发表了一通“焉用稼?”的高论。
《论语·卫灵公》也说:“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万章》则说:“禄,足以代其耕也。”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者有之,倡导“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者也有之。
显然,对于“耕”和“读”的价值评判,原始儒家与后世儒者在观念上,已经明若泾渭。从儒生“焉用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对“亦耕亦读”生活的实践和追求,其间,必定有着值得研讨的思想文化背景。那么,具体到了何朝何代这种观念开始转变了,国人开始崇尚“亦耕亦读”的生活了呢?
其实,早在“耕读传家”的观念形成以前,已经先有“耕学”一说为之鸣锣开道。
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人以耕为喻了。于是,“耕”,也就成为人们奋力于某种作业的代词。扬雄就在《法言·学行》中说:“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后汉书·袁闳传》更说:“(闳)服阕,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居处逼仄,以耕学为业。”所谓“耕学”,就是说像农夫致力于田地耕作一般地敬业于学问。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守嵴》中说:“造远者莫能兼通于歧路,有为者莫能并举于耕学。”《晋书·隐逸传·朱冲》也说:“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
以“耕”喻“学(读)”,是说一个人读书治学,也应当像农夫耕田那样,深耕细耘,不违四时,务求好的收成。从来农夫们都是披星戴月,寒耕暑耘,通过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力耕”方式来养家糊口,然而,士人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如“力耕”一般的“力学”,获得藉助笔耕、舌耕等工作的报酬。这给予了人们多方面的启迪,也对华夏崇文慕学之风的形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辛弃疾,号“稼轩居士”,就因为他认识到:“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所以,《宋史·辛弃疾传》说他“故以'稼'名轩”。
南宋刘过曾经四次应科举试不第,于是,转而治学。其著名的《书院》诗道:“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诗作对于“苦读书”和“勤耕田”的关系,作了至为辩证的说明和深刻的阐释。
“舌耕”的本意,源出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书中说东汉学者贾逵博学多识,常口授经典,所以经常有学子不远千里上门求教,同时携带粮食答谢老师。或云:“逵非力耕而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后来,便以“舌耕”来比喻教师的讲台生活或教学生涯。
南朝梁时人任彦升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有“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的说法。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卷八,谓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多有人给付丰厚的润笔金帛,人们便说这是王氏以“心织笔耕”换得的。
以“耕”这种体力劳动方式为喻,也可特指某种脑力为主的劳动方式。如安徽桐城的清人戴名世中举之前,曾长期佣书卖文、教馆参幕,他曾自嘲说:“以笔代耕,以砚代田”,“非卖文更无生计”,乃撰有《砚庄记》。
还有将研读父祖遗藏之书,称为“耕不税之田”的。清代藏书家张大鉴就在《闲居录》一书的跋语中,有“余承先泽,耕不税之田,一编一帙,罔敢失坠”之说。因此,晚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卷六中咏道:“三世同耕不税田,后贤功可及先贤。谁为有福谁无福,此语可为知者传。”
总之,“耕”为“读”喻,给后世文坛学界留下了一种重要的精神滋养,其思想影响力是久远的。
为“耕读传家”观念推波助澜的,可能是北宋仁宗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
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晏殊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延范仲淹为师教授生徒,这是五代世乱以来,政府首次恢复学校教学活动。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又明确了政策,各州立学者皆赐“学田”及“九经”。十年后,再次下诏各州、县皆立学,士子“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至南宋时,江南在杭州以外,“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陆游也有诗纪其实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蠢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当日农家,每到农历十月便遣童子入学,称为“冬学”;以《百家姓》等为教材,是谓“村书”。

积分

2469

威望

4952

贡献

517

军功
积分
10006

军衔

陆军上将

佩饰

陆军胸标营区通行证董事资历章优秀指挥员华武建站勋章第一枚一等功第一枚二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嘉奖章红军臂章

任职
单位:
华武董事会
职位:
副秘书长
部别:
总指挥部
部门:
政治工作部
子部门:
本部
职务:
主任

注册时间
2020-4-2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00:22:01 | 只看该作者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温州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今桓台)的王氏等,也均以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才有书香世家诞生的可能。

江苏无锡荣氏家族始迁祖荣清,在明代正统初(公元1436年)定居无锡西郊长清里,一方面率领子弟辟草莱,垦荒地,筑塘坝,开河渠,奠立了家宅乃至村落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了“荣氏家塾”,聘请当地宿儒陈氏教导子孙,“时而学,时而耕”,到清代咸丰年间长达四百余年的时期内,“无登仕途者”。显然,荣氏家族的“耕读传家”只是为了“养父母曲尽孝敬,涉书史体意入微”的家教目的。

如今,流连于皖南黟县这一徽商产地的古民居之中,依然能够随时领略到耕读文化精神对当地的影响。这在当地老房子的楹联中可以见出,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也有将形而下的耕田读书行为,衍申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上的,如:“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5-18 10:27 , Processed in 0.1049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