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代史] 1935年,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后销声匿迹,40年后才在河北找到线索

[复制链接]
积分

3537

威望

3525

贡献

647

军功
积分
10297

军衔

预备役少将

佩饰

海军胸标正军职资历章第一枚二等功第二枚二等功第一枚三等功第二枚三等功第三枚三等功第一枚集体三等功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作训铜奖第一枚嘉奖章第二枚嘉奖章华武四有奖章

任职
部别:
龙腾兵团
部门:
第二舰队
子部门:
舰队司令部
职务:
退出现役

注册时间
2021-8-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这是小学课本里《飞夺泸定桥》课文中,关于1935年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过程的描写,22名红军战士在碗口粗的铁索上,英勇地向着对岸的敌军一往无前发起进攻的英姿,铭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作为长征路上的一大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然而,虽然党史和军史上都记载了这一重大事迹,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这22名冒着极大的危险,率先冲上泸定桥帮着红军开路的英雄,却大多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飞夺泸定桥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飞夺泸定桥


英雄不应该被埋没,为了查清这22名勇士的真实身份,很多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40年后的1975年,人们才从河北发现了一条关于夺桥勇士的线索······
72年后的绝处逢生
1935年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毛主席提出:中央红军应该继续向前,渡过大渡河之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然而,此时蒋介石也预判到了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亲自飞往昆明部署封锁行动,妄图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将红军彻底“消灭掉”。

毛主席


5月24日,红军的先遣部队顺利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结果因为国民党提前将渡口的船只搜刮走了,他们只找到了3艘小船。然而,红军总人数有两万余人,而国民党的追兵距离安顺场也没有几天的路程了。很明显,这三艘船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多达2万的红军运过去的。
当蒋介石知道此事后大喜过望,疯狂叫嚣:“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大渡河是红军的覆灭之地!”
原来,72年前的1863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3万军队转战安顺场时,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被清军追兵围堵,全军覆没。
看着前面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不禁犯了愁,如今红军遇到的局面和72年前石达开遇到的局面十分的相似,难道72年前的悲剧,将会在这一刻重新上演吗?

刘伯承


很快,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也来到了此地。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四人爬上了当年太平军最后覆灭之地——营盘山登高望远,在一座残碑之下,一直在研究地图的毛主席,找到了一条绝处求生之路,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对刘伯承说道:“我们还有一拼的,可以走泸定桥嘛!”
刘伯承认为,毛主席这个提议想要实现很困难,此地距离泸定桥三四百里,敌军距离我军已经很近了,时间上太赶,远水难解近渴。
毛主席大手一挥,表示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我们只能一博!之后,毛主席下达了分兵渡河的命令。要求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右纵队从安顺场渡河,之后沿着东岸一路北上,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为左纵队先头团,沿着河西岸北进,夺取泸定桥,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部队随后从泸定桥渡河。

毛主席


5月27日凌晨时分,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正式出发,在短短一天之内就行进了80多里地,在这期间还打了3场仗,消灭了两个多营的敌军。
28日凌晨五点,一名军团司令部的通讯员给黄开湘送来了一封电报,电报上还标着“万万火急”。原来,中央军委对红四团的行进速度十分不满意,限左纵队先头团于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也就是说,战士们要在一天内走240里路的同时,还要将泸定桥给打下来。

红军


黄开湘计算了一下距离后,不由得感慨道:“一天走240里,难!”身为政委的杨成武表现得十分的坚,只说了一个字:“走!”
召开了一次简短的“飞行动员会”后,红四团全体指战员冒着大雨向泸定桥方向急速前进,在前进路上,他们还遇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堵,我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击溃了一个营加一个团部,然后继续向前。
就这样,我军最终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昼夜之内飞奔240里路,成功在5月29日拂晓时分抵达泸定桥。
夺桥突击队

泸定桥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44年(公元1705年),这是一座横架于大渡河之上的铁桥,距离大渡河河面有30多米,桥身是由13根101.67米长的铁索组成的,每一根铁索都有碗口粗,其中9根是桥面,另外四根是桥栏。
原本泸定桥上是有桥板的,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就像是在荡秋千一样,现在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从泸定桥过河,在红军抵达之前就把桥上所有的桥板全部拆掉了,只剩下了13根铁索挂在那里。越过铁索往下望去,红褐色的大渡河河水波涛汹涌,连绵不绝,让人十分胆寒。

泸定桥


同时,国民党军还在对面桥头修筑了防御工事,在高地上架起了机枪,组成密集火力网,严密地封锁着桥面。
红四团抵达泸定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展开进攻,而是于当日中午在沙坝天主教堂里面召开了一次全团干部会议商讨夺桥事宜。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部队将分成三波,一拨负责夺桥,一波负责掩护,剩下一波从下游偷渡过河,并配合夺桥部队一起夹击敌军。在这次会议中,红四团三营二连被指定为了夺桥突击队。
会议结束后,二连迅速召开了一次全连战前动员会,首长们将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说了一遍,并宣布要挑选22名战士加入突击队。虽然“开路先锋”就意味着势必会经历极大的风险,但战士们都十分积极踊跃的报名,要求参战。

罗华生


负责挑人的是团总支部书记罗华生,他挑人的标准很严格:首先从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排长等干部里面挑;战斗英雄、平时作战表现勇猛的战士,也要挑出来;同时,参与这次作战的必须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最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就这样,部队很快就组织了一支22人组成的夺桥突击队。
飞夺泸定桥
当天下午四点,随着红四团团长黄开湘一声令下,22名身挂冲锋枪,背上插着马刀,腰间缠着十数颗手榴弹的战士,迅速朝着闪烁着寒光的铁索桥扑去。敌人虽然没想到红军竟然真的敢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冲锋,但还是迅速扣动了扳机,用各类轻重武器阻拦战士们前进的脚步。

飞夺泸定桥


与此同时。位于西岸的红军战士也开火了,密集的子弹和迫击炮弹成功地将对岸敌军的火力压制了下去。
虽然下面就是波涛滚滚的河水,但是战士们毫不畏惧,迅速在铁索上前进。跟在夺桥突击队后面的,是由三连连长王友才担任队长的铺桥突击队,他们扛着百姓们自发捐献的的门板一边铺桥,一边前进。
当突击队的战士们爬到桥中间时,万恶的敌人突然在桥对岸浇起了煤油,并点燃了堆放在桥头的桥板,刹那之间,对面桥头就燃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被火海拦住了去路。
眼见敌人竟然如此卑鄙,杨成武十分愤怒,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上桥板,对突击队的战士们喊道:“莫怕火,冲过去!”这时黄开湘团长也冲了过来,对战士们喊道:“同志们,冲呀!”

黄开湘


听到后面团长和政委的声音之后,突击队的战士们斗志更加旺盛,继续一边射击一边顺着滚烫的铁索向前攀爬,到达桥头附近后,突击队队长怒吼一声,率先闯过火海向着敌军扑去。
此时,22名突击队队员已经只剩下了18人,4名勇士在攀爬过程中被敌人的机枪射中,永远的留在了大渡河水之中。剩下的17名战士在队长的率领下,勇猛的闯过火海,朝着敌人扑去。
经过战士们的拼死作战,我军成功消灭所有守桥之敌,击退了敌人的反攻部队,将红旗插到了泸定桥头之上。红四团的主力部队越过泸定桥后,马不停蹄地和刚抵达不久的右纵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一起完成了对泸定城的合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击溃所有守城部队,占领了泸定城。

飞夺泸定桥


次日凌晨两点,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主力部队抵达泸定。又过了两天,黄开湘和杨成武又等来了中央和各军团的领导同志们。
当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领导走到泸定桥中间时,在桥中央矗立许久,看着下面的涛涛河水,毛主席不由得十分感慨,当年石达开没有走成的路,我们共产党走成了,当时太平军没有办成的的事,我们红军办成了!
这时,杨成武也走到了桥中央,当他跟毛主席报告说在夺桥战斗中有4位同志坠入大渡河时,毛主席脸上温和的笑容消失了,眼角也开始变得湿润,他面对着大渡河奔涌而来的方向,缓缓地脱下了自己的军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牺牲战士们的哀悼。


虽然飞夺泸定桥时间并不算长,规模也不算大,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战士们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如果突击队在烈火面前产生了畏惧,如果敌人将铁索炸毁,历史的走向就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因此,说泸定桥之战挽救了红军都不为过。
可惜,因为当时我军并没有完全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因此一切从简,没有专门记录参加泸定桥之战的勇士们的名字。
不过,参加这次作战的勇士们,和红四团的团长黄开湘以及政委杨成武,在6月2日召开的庆功大会上,都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奖品:一套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还有一双筷子。红四团也荣获了一面写着“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的锦旗。

飞夺泸定桥表彰信


勇士之名
1936年,彭加仑先生在听说了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后,对此非常的感动,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问题是,当他跟红四团的同志们了解当年参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的名字时,大家都记得不太清楚了。
因为当时战况太过紧急,一些同志连参加夺桥突击队的人数都记混了,以至于出现了21、22、23人等不同的说法。
在1935年6月8日编印的第186期《战士报》,就出现了“21名勇士”的说法。当杨成武看到文章之后,立即指出了文章中的错误,说当时共有22名突击队员,这才算是一锤定音。

杨成武


后来,红军在延安安定下来后,党中央宣传部曾经想要寻找过当年夺桥突击队的幸存者,将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用作宣传,可惜还没调查出结果,抗日战争就打响了,这次调查因此被迫终止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但是国内大部分公开文献都没有记载参加这场重要战斗的勇士们的名字,就算有,也只记载了身为突击队长的二连连长廖大珠和二连指导员王海云的名字。剩下的20名勇士是谁,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并没有任何记载,就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1966年,泸定县委宣传部来了一个叫做王永模的人。当王永模怀着憧憬的心情,来到泸定桥这座决定着中国历史走向的桥梁上时,想到那些至今还未知道具体姓名的勇士,心情很是沉闷,下定决心,就算找遍全中国,也要搞清楚全部22名勇士的身份。

王永模


王永模的这个决心得到了泸定县委的大力支持,还专门组建了调查团。问题是已经过了三十多年,想要调查当年一场战斗中具体成员的名字,很明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来想去,王永模决定先排查各地烈士纪念馆。
1975年,王永模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发现了一份档案,这份档案是一位叫做刘梓华的烈士的,上面明确记载:刘梓华同志是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英雄人物。
看到这份档案后,王永模非常的兴奋,赶紧找到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问他们是从哪得到这一消息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资料是河北廊坊军分区的同志提供的。”

刘梓华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高兴万分的王永模立即赶往廊坊军分区,从军分区同志们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属实。根据老兵回忆,刘梓华的确是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他曾经是红四团二连的副班长。在革命期间,刘梓华身经百战,五立战功,九负重伤,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最终病逝在了北京陆军总医院。
在河北期间,王永模在刘梓华子女处看到了刘梓华留下的一本随军笔记,里面记载了刘梓华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的经历。
找到了当年22名勇士中的一个,让王永模感到十分的欣慰。可惜,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的调查工作没有丝毫的进展。不过,王永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仍然在不停地进行着寻找。

王永模


后来,在泸定县委的委派之下,王永模去了一趟北京,拜访了曾在红四团担任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
罗华生知道他的来意后,很是高兴,告诉王永模:当初组建突击队的时候,他是先从干部中挑的人。突击队队长是二连连长廖大珠,除了他之外,突击队里面还有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以及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因为战况紧急,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就归队了,他也不记得那些战士们的名字了。
不久之后,王永模又获得了杨成武将军的接见。在杨将军处,王永模得知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云贵川”。据杨成武讲,云贵川是个苗族小伙子,入伍的时候连名字都没有,因此大家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云贵川”。

杨成武和王永模


当时,云贵川只有十五六岁大,打起仗来生猛的很,因为他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到处前往深山采药,练就了一身高明的攀岩技巧,常常被选出来当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时,包括杨成武在内的很多指战员,都看到了“云贵川”跟着廖大珠跨过火海与敌人交火的英姿。可惜的是,“云贵川”在后来的一场战役中牺牲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流通越来越便利,王永模在众多爱国人士和媒体工作者的帮助下,又找到并确认了很多泸定桥勇士的名字。

王永模


当初牺牲在泸定桥上的四位烈士分别叫做李富仁、刘大贵、王洪山以及魏小三。除此之外,王永模还确认了杨田铭、赵长发两位勇士,当年曾经作为夺桥突击队的一员,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至此,王永模总共确认了当年22位勇士中12位的名字。这些同志中,有的牺牲在了革命年代,比如廖大珠、王海云于1935年牺牲在了陕北,有的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李友林和刘金山都很长寿,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逝世。
时至今日,剩下的10名勇士的名字,我们仍然没能确认,不过,相信未来有一天,他们的名字一定能够得以确认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4-28 04:57 , Processed in 0.0777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