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20-4-20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0 01:27:36
|
只看该作者
三、接收德造火炮
兵工署下没有一个军械司,负责军械的购买(包括向国内各兵工厂及向国外军火商购买),贮存(管辖全国各地的军械库)以及向部队分发军械等任务。大约在 1936年,蒋介石委派徐培根任兵工署军械司司长,徐是蒋的亲信,曾任航空署署长,现在出任军械司司长,大家都认为是大材小用,其中必有缘故。据说徐到军械司来是为了和德国进行--批军火交易,价值4亿法币,是用以货易货方式进行。中国用钨矿砂、大豆等原料换取德国的一批军火和其他物资。德国方面为了办理这批交易专门成立了一个进出口公司,名叫“合步楼”公司。在我们进口的军火部分中,我曾经手一批炮兵兵器,计有:
①三七平射炮 120门 附炮弹12万发。 ②十五公分远射程要塞炮 附炮弹若干发 ③八八高射平射炮 附炮弹若干发 ④30倍十五公分重榴弹炮 附炮弹若干发
此外未经我手但我知道的还有:
①二公分高射机关炮 100门 ②三七高射机关炮 若干门 ③鱼雷快艇 若干艘 ④军用车辆
这批军火在1937年初陆续运到中国。依照惯例,进口军火也要先经过兵工署验收后,才发交部队。兹将我经手验收的4种火炮的情况分述如下:
①三七平射炮(又叫战车防御炮,简称“战防炮”)
三七平射炮是德国步兵正规使用的反坦克炮,口径37毫米,性能颇好。这次共来了120门,每门炮备有1000发曳光穿甲弹。当时我们对于国外近口的军械在验收时只是发射几发炮弹,观察炮的各部动作是否正常,一般经验都不曾发现过什么特殊问题,因而对于这批德国火炮更认为不会发生问题。在第一次验收试射时并未采取正规的防护掩蔽措施。不料发射了几发炮弹之后,突然炮弹被炸成两段,险些把我炸伤,这在炮兵术语上叫“膛炸”(即炮弹未出炮膛就先爆炸),乃又换了 --门炮试射,数发之后又发生了同样事故,这样一来事情变得极为严重了。于是立即决定,这批炮不能验收,暂时不能发交部队使用。但当时军情吃紧,来不及向德方提出抗议,而问题又必须立即解决。经过分析研究,首先肯定认为问题出在炮弹上。再经过对于炮弹各部的仔细检查,发现弹底引信和炮弹连接处的密封垫圈选用的材质有问题。这批炮弹所用的密封圈是钢质材料,硬度很高,不易起到密封作用,因而在发射时炮膛内发射药的火焰在高压力下钻入炮弹体内,引起了炮弹在炮膛内爆炸。为了证实这一判断是否正确,经将密封圈换成软质材料后进行多次试射,结果末再发现膛炸问题,证明判断正确。于是把12万发炮弹全部重新改装,才发交部队。
这个问题一经说穿道理本来十分简单,但是这样一个简单问题竟发生在技术水平极高的德国军火上,开始时很难料想得到,因此费了不少周折最后才找到了这个简单问题。以后在这批德国军火中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应有的毛病,综合起来分析,这些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有政治目的的技术破坏。原因是当时德国和日本已在酝酿结成轴心国,德国卖给我们军火为的是赚取战略物资钨矿砂。但他又不愿使他的轴心伙伴吃亏,因此采取这种欺骗手段。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怎么可能希望帝国主义对弱小国家能有真心的援助呢?
②十五公分远射程要塞炮和卅口径高射平射两用炮(江阴要塞装炮记)
(一)起因。南京政府为了加强江防要塞火力,防止日本军舰沿长江上驶威胁南京,在对德国的军火交易中定购了150毫米口径的远射程要塞炮4门,和88毫米口径的高射平射两用炮8门。并决定把4门150公分要塞炮和4门88高射平射炮安装在江阴要塞,另外4门高射平射炮安装在江西九江下游的马当要塞。这批炮运到中国大约已在1937年5、6月间。江阴要塞安装新炮的工作由军事委员会总负责,主持人是该会某厅的一位副厅长,姓袁(名字忘了)。由他组织军政部、海军部、城塞局、兵工署及江阴要塞司令部等单位成立了一个安装新要塞炮的机构。工作进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指定具体负责单位和主管人员。其分工情况为: 第一阶段 选择炮位 由军事委员会袁副厅长负责主持。 第二阶段 基础工程 由江阴要塞司令部许康司令负责。 第三阶段 安装大炮及调整试射,出兵工署技士王国章负责。
同时参加上项工作的还有几名德国顾问,一名是德国退役海军上尉(名字记不清了),参加炮位选择工作,一名是城塞局德国顾问齐梅曼,参加基础工程工作,他的翻译名叫高国淦。另外还有随炮来的两名德国技师,负责火炮的操作训练工作。
(二)选择炮位。江阴原是一个旧的江防要塞地区,黄山、肖山原有旧要塞炮若干门,都已落后不适合于当时的战争需要。新来的这批炮决定安在黄山区域,这是大的原则,但具体的炮位要从军事观点出发进行选择,所以要由军政部,海军部和江阴要塞司令部从战略战术方面提出意见,定出几个方案,然后组织大家到现场去实地观察,统一意见最后定案报请上级批准。我也参加了实地调查工作,但我的主要目的是审查地形地势,考虑如何把十几吨重的炮件运上山来安置在炮位附近以便安装,以及将来安装时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对于军事方面的要求我则没有责任参加意见,也提不出什么意见。
军事委员会主持选择炮位的袁副厅长是一个60多岁的老军人,中将衔,好好先生,毫无主见。他下面一个助手名叫吴国桢(不是当时的上海市长,只是同名同姓),少将衔,比较认真负责,经常替袁出谋划策。海军部参加的代表名叫曾以鼎,是某海军舰队副司令,少将衔,他经常发表意见,但和吴国桢两人意见有分歧,看法不同,发生矛盾。有时互相争持不下,而袁副厅长却两边都不得罪,不表示意见,因而使得曾、吴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那位德国海军退役上尉另有一套意见,并对曾以鼎有瞧不起的态度(同行是冤家),说话不够谦虚,引起了曾以鼎的不满。于是形成了吴国桢和德国海军上尉都对曾有意见的局面。在一次招待德国顾问的宴会上,曾以鼎即席发言,他说:“俄们海军中非常重视上下级的级别,如果有一位将官在场,则低级别的军官没有说话的余地”等等,这些话是对那位德国海军上尉的讥讽。当时翻译员觉得这话有问题,并没有把这套话原样照译(因为我懂德语,所以听得出来),所以没有引起德国顾问的怀疑,但是吴国桢听了曾的这番话后,当时大为不满,认为曾在这种场合说这样话,是对外籍顾问的不礼貌,他立即起来对曾进行指责,曾也不肯相让,结果两人冲突起来,势欲动武,后经袁副厅长调解,一场风波才告平息,大家不欢而散。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陆军和海军之间早已存在互相看不起的情绪了。
选择炮位工作经过视察了几个地点之后形成了几个方案,但在确定推荐结论性的方案时,大家谁也不肯发表肯定性的意见,究竟赞成那个或是反对那个,都只是说些各有优缺点模棱两可的话,因而开了几次会,拖了很久仍然定不下来,最后那位德国上尉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推荐一个方案,大家对此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拥护,就把这个方案作为推荐的方案定下来了报请上级批准(实际上级也无人审查,只不过是备案而己)。我当时对于这个炮位定得合理或不合理也没法判断,并且这也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总觉得这样多的中国高级官员,中将、少将好几个都不肯表示肯定性的意见,如此重要问题却只听从一个德国退役海军上尉三言两语就算定了下来,未免把国家大事过于当做儿戏了。这只能说明国民党的军政人员腐败无能,怕负责任。我估计当时大家的心理是唯恐自己提出肯定性的意见照办之后,一旦要塞失守(这在当时已成定局)责任将追到自己头上,为了明哲保身,还是不表示肯定性意见为好。并且既然德国顾问表示了意见,最好遵照执行,即便出了问题也与我无关了。但是事后证明这个炮位定的确有问题。因为这个方案把4门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炮位定在黄山面江的一处山脚下,射出方向只能是对着江面,而当时日本军队都集结在上海、无锡一带,最后也是从陆路上突破无(锡)福(山)防线直出江阴要塞之背,迫使要塞守兵弃炮逃走。如果当初炮位选在较高位置,可以四面射击,未尝不可给陆路进犯的敌兵施以打击,虽然不能说因此而能保住要塞不失守,但也不至于造成一炮未发就放弃要塞逃走的悲惨败局。
(三)安装重炮。炮位选定之后,即由江阴要塞司令部组织力量进行炮基和掩体等项土建工程的施工。我带着一组技术工人和一组起重工人(每组五六名)先将装箱炮件沿山坡便道运到炮位,并开箱将炮件拆卸清洗准备安装。同时将一门88炮临时安装在山下的营房里,由两名德国技师进行操作训练。基础工程完成之后正式的安装工作大约在1937年9、10月间才开始。安装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是炮上的关键设备有一部份没有随炮运到,其中有88高射时的引信定秒机没有到,不能使用时间引信进行对空射击,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瞄准器没有到,安装完毕后能不能进行校正,将来也无法瞄准。而更大的问题是十五公分要塞炮的炮弹虽己运到,但引信未到,不能实弹射击投入战斗。有一次日本飞机飞到要塞上空侦察,那时88高射炮已经装好可以使用,但是因为没有时间引信的定秒机,不能使用对空射击的时间引信,只能临时使用碰炸引信的炮弹对空盲目射击几发,这当然不能发挥作用,坐失良机,十分可惜。
当时战局一天紧似一天,日军己突破了无(锡)福(山)防线(这条防线建造历时多年,被誉为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正向江阴进犯进而直迫南京,大家把防守南京的希望寄托在江阴要塞上,而新要塞炮却因为没有瞄准器,炮弹没有引信而不能使用。大家都很焦急。军政部下了一道命令,限兵工署在10天之内解决炮弹引信问题。兵工署随即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来负责解决。我对此事早已有所考虑,打算选用十五公分重榴弹炮的引信代替。因为如果重新设计,重新制造新引信,10天决无可能,只有用现成的引信改装代替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有人担心十五榴的炮管长度是32倍口径,长约6米,而十五公分要塞重炮的炮管长度是55倍口径,长约9米。炮管太长,唯恐炮弹未出炮管就已解脱保险。即有发生膛炸的可能而把炮管炸坏。这虽然值得考虑,但是不经过试验也不能得出完全否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当时只有这一绝招儿,除此更无别的办法,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至于没有瞄准器的问题则由于瞄准器构造极为复杂,又无实样和图纸,短期内无法设计制造,确实不能解决,只有采用简单办法,利用象限仪测定抑角,用剪形望远镜测定方向进行瞄淮,这样也能勉强对付射击,不过速度较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这样决定下来,连夜抓紧准备。
(四)试炮经过。1937年11月中旬,国民党军队从上海节节往北败退,日军突破无福线后南京更加吃紧,国民党政府机关纷纷逃走,兵工署大部分也都离开了南京迁往汉口。我所在的技术司炮兵科也只剩下了科长赵学颜和我,还有一部分技术工人约10多人。因为江阴要塞炮尚未经过试炮,还不能交给要塞司令部接收,这项任务未完因而留在南京不能走。11月下旬我负责给新要塞炮改装的代用引信已经如期完成。
兵工署署长俞大维要亲自去江阴要塞主持试炮验收和交接工作。当时由炮兵科长和我筹备试验新炮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携带着改装好的代用引信随俞大维前往江阴,大约在11月25日前后由南京出发。同行者除了炮兵科长赵学颜和我以及技工五六人是负责试炮的专业人员外,还有署长俞大维和他的秘书、随从等10余人,组成一个包括大小汽东七八辆的车队,在晚上7点天黑以后出发,这是为了避免白天日本飞机轰炸公路目标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离开南京不久天就下起了小雨,江南11月末的天气已是初冬,冷风秋雨寒气袭人,行到半路只见对面灯光耀眼,一个庞大的车队发出尖锐的啸声迎面开来,走近了一看原来是炮兵第十团的一部份机械化重炮部队。
这批重炮原来驻扎在江阴江边,为的是加强江防火力,目前战局日紧反由前线撤退,这难道是为了保存实力而作的战略退却吗?看来当局对于江阴要塞的作用已经丧失了信心,准备放弃了。思念及此无比怅惘。到了江阴已是半夜。第二天全体人员到了黄山要塞新炮阵地。我指挥着把试炮的应用设备布置就绪。这次试验除了观察新炮的结构在射击时是否正常以外,更重要的是试验新改装引信的性能,第一是否安全可靠,会不会发生膛炸。第二在射中目标后是否作用敏锐,立即爆炸发挥作用。为了试验引信的安全性,一般办法是在距炮口前半米远的地方立上木板,炮弹射出离开炮口之后首先碰穿木板,如果不发生爆炸,则说明炮弹在炮管内行进时,即便遇到了障碍也不会爆炸,因而证明引信是安全可靠的。作这种试验时,为了防止一旦引信失灵炮弹真的爆炸,将把炮口附近的设备及人员炸坏,因此试验时不使用装有真炸药的炮弹,而是用一种只装有少量发烟剂的试验炮弹,并在炮弹体前部钻上许多小孔,如果引信不可靠,则在碰到木板时将把炮弹引炸,这时即有烟雾从弹头小孔冒出。我们为了这次试验准备了这种发烟弹若干发。
试炮时除了兵工署的人员(这是移交方)以外,还有江阴要塞司令许康和新任总台长刘芹生以及要塞方面的人员多人(这是接收方),形势至为隆重,因为通过这次试验将决定这批新炮是否能由要塞验收。如果试验没有问题,要塞方面即没有理由不验收,而在要塞方面验收之后,兵工署才算完成任务。以后要塞的命运如何即和兵工署无关。反之,如果试验发生问题,要塞方面可以拒绝验收,而兵工署将交不了差。将来日军来袭,火炮不能发探作战能力,责任将由兵工署承担,而我是直接承担责任的人。如果通过试验证明引信不能使用,在当时那种紧张局面下,南京各兵工厂已好全部迁走,再想别的办法已无可能。又怕的是万一炮弹发生膛炸,把炮炸毁,则在当时的军事行动情况下,很可能加上一个“贻误戎机"的罪名,受到严厉的处分。因此这次试验直接关系到我个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心情特别紧张。不过我心里还颇自信,觉得颇有一定把握。而炮兵科长赵学颜,是我的直接领导人,如果出了问题他也逃脱不了间接责任,他的心情自然也不平静(他最担心的是由于新炮炮管校长,怕发生膛炸)。不过一切疑问都要通过试验才能证明。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兵工署长俞大维亲自主持这次试验,他下达命令,宣布射击开始。由我指挥射击。首先向要塞上的人员解释这次试验的目的和证明的措施,并请他们注意观察,当炮弹碰穿木板之后有没有发烟现象。解释清楚之后正式开始射击。第一发用的是试验发烟弹,发射之后炮弹碰穿木板飞去,并未看见发烟,这时我心中更有了底。接着第二发用的仍是发烟弹,仍然没有看见发烟。当时俞大维喊了一声:”实弹!”这是命令用装有炸药的真炮弹射击,这是真正的考验。当时虽然经过两次发烟试射后都无问题,但实弹却是真刀真枪,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赵学颜听到命令之后,低声问我:“老王啊!怎么样?”意思是问我敢不敢试。我心想,反正早晚总要过这一关,两发发烟弹都无问题,已经有了相当把握,何况那时已是箭在弦上,不试也不行啊!我当即答复说:“干吧!”于是装填了一枚实弹,一切人员都到掩体内待避,以防万一。随着我的一声射击命令“放!”大炮轰鸣,炮弹飞出直奔江心,过了--阵才听见了远处传来爆炸声音,这是说明新改装的引信不但在炮管内保险不会爆炸,而到达目标后,又能立即爆炸,这完全符合对于炮弹引信的要求条件,第一发实弹射击之后,俞大维又下命令,“再来一发。”总计一共发射了5发炮弹,完全证明新改装的引信完全合格,可以使用。至于炮的本身各部机件动作也都正常,没有问题。要塞方面人员也都认为一切合格,同意接收,当即办了接交手续,一场惊险局面,顺利结束,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以后听说,日军沿公路由陆路迫近江阴,要塞炮无法发挥作用,要塞部队放弃了阵地撤走,撤退前把炮闸拆下,丢进了江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