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为官无能者,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施政策略。陶渊明心心念念想当官,当好官,遗憾的是他在官场上始终找不到北。处理人事和事务,总是捉襟见肘。 说他厌倦了污浊的官场,不屑与“黑暗”为伍,其实他为官时间并不长。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官场又何时清朗过呢?难道男人都不去做官,才算高洁?隐于大乱之中,实为逃避,没有男儿志向。他早已忘记当初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了。
他的为官就像他写诗一样,少有激情,心静如水。难怪在昭明太子以前,没人推崇他的诗歌。最气愤的是,《诗品》的作者钟嵘瞧他不起,大评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只字不提他。如果在天有灵,落魄到如此境地,他也委实难堪的。虽然有一个面色娇好的妻子伴他守着清贫,不愠不怒,不温不火,把日子一天天地过着,但大丈夫岂能永远立于田地、躺于乡野?
不过,陶渊明算是幸运儿。我用八个字概括:生有红颜,死逢知己。红颜当然是他的妻子,安贫乐贱。这死后知己首推昭明太子。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昭明太子,陶渊明有可能被埋没。有许多物事并非像我们所说的“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历史上,我们埋葬了多少“金子”啊!
昭明太子迷恋陶氏诗文亦非偶然,那是因为青年太子,生性淡泊,喜爱山水,而陶氏平和、淡然、纯净水般的没有色彩的诗歌,恰恰唤醒了青年太子的性灵。他愿意为陶渊明摇旗呐喊,一家伙读了许多陶氏作品,甚至包括他的神话小说。他不仅写了《陶渊明集序》,还专门写了《陶渊明传》,对陶诗文倍加赞赏。
在昭明太子的基础上,北齐杨休之又编写了十卷本《陶渊明集》,比昭明太子多了两卷,内容更加充实。
到了宋朝,陶渊明得到了更多的推崇,特别是苏东坡的尊崇达到了“无理”的地步。
苏轼终生以陶渊明为良师益友,爱其诗,慕其人。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与苏轼在官场的特殊际遇有关。(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