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不同的概念:朝战与抗美援朝战争 不少人将朝战与抗美援朝战争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朝战:是指1950年6月25日,由北朝发动的、以统一半岛为目标的战争。朝战爆发后,美国随即(后以联军名义)参战,之后在朝方的请求下,中国出兵参战。直到1953年7月27日,交战各方(中朝联军为一方、美联军为一方)签订并于当日生效的军事停战协定,朝战中止。之所以说是“中止”,因为严格地讲,朝战至今只是军事停战,并没有最终结束。之后,南北半岛在不同时期、不止一次地宣布过“不再遵守《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朝战初期,北朝凭借绝对的优势兵力,短短一个月时间即打到釜山附近。美国出动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尤其是仁川登陆后,北朝军队迅速崩溃,面临灭亡的危险。迫不得已之下,北朝紧急请求中国出兵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指1950年10月19日,中国在北朝的紧急请求下,以保卫北朝、进而保卫东北边防安全为目标,派遣志愿军出兵朝鲜参战。历经运动作战和阵地防御作战两个阶段,到1953年7月27日军事停战协定签订生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陆续撤回国内。 联系与区别:抗美援朝战争是整个朝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密切关联,但也有显著区别的:首先,战争的主体上不一样,朝战的主体,先是南韩北朝,后转换成志愿军与美联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体,是志愿军对阵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其次,战争开始的时间和起点不一样,朝战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起点为三八线;而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起点为鸭绿江边。第三,战争的目标不一样,朝战的目标是统一半岛,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目标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南韩北朝的由来: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的产物 日韩合并:半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箕子”。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一批商朝遗老故旧东走半岛,后被周武王封为诸侯国国君。这是朝国建国的肇始。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为争取明朝的支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裁定了现用的国名。明清时期,朝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势力被逐出半岛,朝国开始接受日本统治。1910年,日本炮制《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半岛,开始了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直到二战日本投降。 分区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在《开罗宣言》以及德黑兰会议上,明确战后半岛应获得独立。苏联对日作战后,美苏双方约定在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三八线)为界,分别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的范围,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当时,半岛三八线以北地区占总面积的57%、总人口的40%;三八线以南地区占总面积的43%、总人口60%。日本殖民时期,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农业区,北方在工业能力和经济实力上要远远强于南方。 三八线以南地形特征 南韩北朝:日本投降后,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区托管。3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获得独立的半岛,人心思统,分属南、北托管区的民众都希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但美、苏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各自的托管区内培植自己的势力。1948年8月和9月,在美国和苏联的操纵下,南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南韩和北朝。之后,苏联和美国分别从半岛撤出了军队。半岛分为南、北两个国家,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讯以及人员、物资的交流被切断,双方在三八线附近的军事冲突不断。 3、战前国际形势:冷战开始和新中国成立 朝战爆发前,有两大重要国际事件,对半岛及战争爆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战开始:冷战是指1947年开始,以美国为主的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阵营之间的全面对抗。两大阵营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是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对抗,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而称之为“冷战”。冷战以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为正式开端。冷战对抗的主战场在欧洲,以东欧和西欧的分界线为对抗前线。在亚洲,南韩北朝、南北越南对峙的分界线也成为冷战前线。冷战以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终结。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格局和力量对比。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对近邻北朝极大的鼓舞。 4、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不在同一个档次 北朝:战前,北朝军队共10个师,约12.7万人,全部苏式装备。北朝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几乎全是从中国回去的,团级及以上军官全部出身于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或新四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或解放战争的锻炼。少数高级指挥官甚至参加过长征,如朝战爆发后任第二军团军团长的武亭将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朝军队10个师中,有3个师又1个团全部由中国东北的朝族人组成,是第四野战军于1949年7月、1950年3月分两批成建制(在第四野战军的序列为156师、164师、166师)移交给北朝的,共约37000人,包括全部武器装备。这些从中国回去的部队,虽说在四野的战斗力属于三流,但在半岛,其战斗力非常强悍,在朝战中是金首相手中的绝对主力。 南韩:战前韩国军队共8个师,约9.8万人,部分美式装备,但大多为日式装备;人员大多由日本殖民时期的伪军和警察所组成,指挥官也大多是日治时期在中国东北或半岛的伪军中“讨生活”的军官。这些人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差,绝大多数官兵的战斗意志薄弱。 整体而言,在朝战爆发前,南韩北朝的军队,无论是人员数量、装备水平,还是指挥能力、官兵士气,北朝都要明显强于南韩。可以说,双方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南北军事力量明显失衡。 5、朝战爆发的原因:内外部原因共同促成 内在动力:追求国家统一从来都是内在动力,南韩北朝也不例外。这是朝战爆发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 日本战败后,分属南、北托管区以及后来南北两个国家的人们,都渴望统一。南韩北朝成立以后,都有以我为主谋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北朝有“南进”口号,南韩有“北伐”政策。因此,双方在分界线上的冲突一直不断,仅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三八线上就发生了2000多起武装冲突,平均每天3—4起,而且不断升级,并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战争。 此外,还有两个导致朝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一是南北军事力量严重失衡,北朝认为有必胜的把握;二是北朝对美国态度的严重误判。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期间,美国为拉拢新中国,曾多次公开宣布美国的防御圈不包括半岛(也不包括台岛)。金首相据此认为:如果南韩北朝爆发战争,美国不会干预;而只要美国不参战,北朝就有信心和实力统一半岛。 冷战背景:朝战的爆发,是美苏争霸和冷战的必然结果。冷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苏双方通过局部的代理人战争,即通过局部的、规模可控的局部战争,挑衅和试探对方的底线,或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获取某种优势和利益。朝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只是,美国在半岛的代理人(南韩)太不经打了,美军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而苏联始终由代理人(先是北朝、后是中国)在一线战斗。 苏联纵容:由于处于优势地位,北朝自建国伊始,就积极追求以武力统一半岛。金首相多次向斯大林请求以武力统一半岛,却一直得不到苏联老大哥的许可。但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一直反对、转而支持北朝以武力统一半岛。这种突然的态度大转变耐人寻味,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维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优势,二是将美国的军力从欧洲吸引到亚洲。 由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包括中长铁路和旅顺口的一切权利大连港的管辖权等)均将归还中国。这样,苏联在远东就将失去不冻港(旅顺口)及相应的铁路运输线(中长铁路),其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将大打折扣。同时,新中国刚建国,就迫使苏联交出其出兵东北而获得的战略利益,也使苏联对新中国产生了一种不信任。因此,为了维持其在远东利益,苏联或要保住其在东北利益、或要获得新的不冻港。苏联支持或纵容北朝发动战争,无论是胜是败,结果均对苏联有利:北朝胜,则苏联可以从半岛获得新的不冻港;北朝败(只有美军参战才有此可能),则美军将兵临鸭绿江畔,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必将无力对抗,只有求助于老大哥,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陈兵东北,进而维持其在东北的利益。 此外,朝战爆发,基于南韩软弱的军力,美国参加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有很大可能把美国在欧洲的部分力量吸引到亚洲,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阵营对抗的压力。所以,半岛爆发战争,对苏联而言是一石多鸟,稳赚不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