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武军事集团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早期五虎将是笑话 真五虎除杜聿明还有谁

[复制链接]
积分

4499

威望

4847

贡献

1133

军功
积分
15011

军衔

火箭军少将

佩饰

火箭军胸标营区通行证正军职资历章优秀指挥员第一枚一等功第一枚作训金奖第一枚作训银奖第一枚嘉奖章华武四有奖章蓝军臂章热心会员

任职
  单位:
政治工作部
  职位:
干部处处长
  部别:
龙腾兵团
  部门:
火箭第四军
  子部门:
导弹第五旅
  职务:
军长
  兼任:
旅长

注册时间
2022-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18: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介石手下有所谓的“五虎上将”之说,分别是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卫立煌。长久以来,人们一提五虎将就会与“能征惯战”“英勇无敌”等字眼联系起来,似乎有这种称呼的人都是威名赫赫的大将军。

实际上这五位所谓的“虎将”,除了卫立煌,在军事上都不怎么在行。国军大将中真正能称得起虎将的,另有其人。

一、五虎上将四人徒有虚名

我们先简要地说说老五虎上将的情况。老五虎都在蒋介石北伐时期当过师长、团长,是当时蒋手下最主要的将领群。后来都陆续晋升为上将,其中陈诚、顾祝同官至一级上将,刘峙、蒋鼎文、卫立煌官至二级上将。

首先是陈诚,这位是蒋介石的头号干将,从黄埔军校时期就跟随蒋介石,一直宠信不衰,撤到台湾后仍位居要害,是蒋介石麾下掌权时间最长、派系实力稳居第二(第一是桂系李白)的大将。

不可否认的是,陈诚是一位能干的官员,也是一个颇有见识的政客,尤其是退台之后在稳定局面上出了不少力。但在军事上着实不是高明之士。他亲自参与指挥几场重要战役,如鲁中系列战役、辽沈攻势作战,都以大败告终。陈诚处处以蒋介石为模仿的榜样,在军事上与蒋介石也有同样的毛病,不信任手下将领,喜欢一杠子插到底,所以没有在军事上取得多少成绩。

顾祝同早年进攻红军时取得过一定战绩,后来官做大了,见识浅薄、目光狭隘的缺陷日渐暴露,他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期间,拿不出相对合理的总方略。大多数时间只是仰承蒋介石之意,蒋要打哪他便打哪,既没有真知灼见,也不敢犯颜谏诤。国军中人称“顾竹筒”,讥刺其腹中空空无物。

刘峙早期人称福将,总能出人意料地取得一些胜利。但其人统军打仗能力仅仅算得及格,稍微遇到硬手肯定吃败仗。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无一胜绩,被人骂为“长腿将军”,意思是跑得快。内战期间以三十万重兵围困中原解放区,居然没逮到一支中共建制部队。淮海战役期间面对规模空前的决战,刘峙身为宿将居然麻了爪,拿不出一计一策,数十万大军如何布势,他根本无从措手。淮海战役战败的锅,刘峙是甩不开的。刘峙战败后逃亡南洋,在印尼一所小学里当教员,给蒋介石集团出了个大大的洋相。

蒋鼎文更是一朵奇葩。抗战开打后,此公创下一大纪录,走到哪哪就败仗,在日军面前没有任何招架之力。蒋介石无奈将其撤职查办。后来此人弃官从商,挣下百万家业,晚年生活得倒也幸福。临终前他反复交待儿孙们不要涉足政治,看来是被耽误的一代商业巨子。

这些人徒有虚名,谁有真名呢?放心,笔者绝不会把五大主力军长挨个说一遍,张灵甫、孙立人、胡琏、邱清泉虽是热点人物,也都有各自所长,但都还只是兵团司令、军长以下的人物,战略层次不够,算不上五虎行列。

二、真正五虎将之杜聿明

杜聿明,正牌黄埔高足,一期生中的佼佼者。光亭将军是国军诸将中唯一既有帅才又有将勇的顶级大将。

杜聿明几乎经历了抗日的全过程。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昆仑关血战、远征印缅等等,尤其是昆仑关之战,杜率第五军正面硬刚日军,击毙日军21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这是杜聿明将勇之最荣耀的时刻。

真正体现他全面军事才能的时代,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杜聿明从此开启了与中共两位特色极其鲜明的方面军司令较量艰难历程,一位101,一位粟裕。

杜聿明强就强在,能够迅速适应两个作风截然不同的对手。

101的特点是大局观极强,必须把每个点都考虑成熟才出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命。所以纵观101在东北诸战役,很少有险到极点的仗。当然,四平之战和塔山阻击战不是101主动筹划的,是中央直接下令的,一定程度上超出了101的预期,所以具体步调上未免有一些踉跄。

打锦州、塔山两仗时,101能说出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的话,其实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情况下,101的正常的状态是,刘亚楼不断地汇报,司令员,某某战斗胜利了,某某城拿下了。101默默啃两颗豆子,以示知道了。

一句话,稳如狗。

破这种打法,不能摊开打,而要揪住关键要害部位打纠缠,以犀利攻势打乱其部署。

杜聿明到东北后和101交了几次手之后很快就摸清了对手特点,之后实施的一系列攻势作战打得101手忙脚乱。其实最初在力量对比上杜聿明占优势,按理说优势一方就该以稳对稳,逐步压缩对方生存空间。但一来101最擅长的就是布局,杜聿明不愿以短击长;二来东北摊子太大,中共又极善于在农村发展,所以杜聿明推行重兵突破战略,哪个地方抓到对手就在哪里猛打。以局部破全局,击中了101的软肋。

101之所以退到哈尔滨仍然感觉不安全,一度提出退到苏联境内,就是让杜聿明这种战略逼出来的。

如果不是杜聿明后来肾病发作,以及陈诚急着要来东北摘果子,杜聿明一直坐镇东北和101死磕,东北将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陈诚接棒之后,杜聿明转到华东战场。华东战局是各大战略区中最奇诡、变化最剧烈的,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这几场仗,都是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打成功的。粟裕善打奇仗,与101形成鲜明对比,几乎是另一个极端。

杜聿明对粟裕的策略是以势压之。

杜聿明制定的《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以徐州国军的优势兵力,把华东野战军扼制在山东省内,防止粟裕和刘伯承合兵作战。

这一计划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高明的战略判断。当时单以华野一军之力,断然消灭不了徐州国军,毛泽东、粟裕的考虑正是要中野、华野联手歼灭徐州国军。杜聿明和毛泽东、粟裕在战略上做到了同步。

其次,杜聿明这个战略更为狠毒的是,把华野摁在山东省内,继续消耗山东解放区的经济、民力,从宏观上与之对耗。国军的后方基础比解放军雄厚得多,形象地说,就像两个人都把手腕割开放血,国军能撑到救护车来,而解放军撑不到。大决战前夕,山东老解放区已经喊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口号。

真正按这样的战略实行下去,不见得就能制得住粟裕,毕竟粟大将是老天爷赏饭吃,到底还有多少奇思妙想一般人想不出来。但起码从当时局面看,山东很难再承受多少大规模战争。

可惜的是,蒋介石没这么搞。而且华中白崇禧部并没有出死力配合,杜聿明的计划推了一半就推不动了。

即使到了淮海战役关键时刻,国军东侧大龙黄百韬兵团被干碎,徐州风雨飘摇之际,杜聿明仍能带着核心兵团全须全尾地跑出来。若不是身有扶危定倾的本事,杜聿明早崩溃逃跑了。其实看看邱清泉、李弥、李延年、黄百韬这些人的临场反应就知道了,邱被末日压力逼得近乎疯癫,黄百韬还没到最后时刻就开始准备遗言(这也是他的一贯作风,豫东战役被粟裕吓得就搞过一回),而杜聿明还能强自镇定,拒绝蒋介石派来接他的飞机。

古大将之风,杜聿明身上犹存。

说了这么多杜聿明的好,并不是说他的重兵突破战术就能击败101,也不是说他的以势压人之术能击败粟裕。毕竟我军打的是军政双管齐下,不是军事单打一,在总的战略层面,国民党是毫无疑问得不行。但就当时情况来看,国军诸大将之中,唯有杜聿明看出了关键所在,也只有他提出的方案最为贴切。

与此同时,杜聿明的私德也是如皎月之白,在贪污遍地、货赂公行、派系倾轧、私利凌驾公义之上的国民党中,他一不贪二不占三不排挤压制同僚,对上级也保持尊重,这样的私德很是难得。杜聿明一生唯一与关麟征有过一点点矛盾,不过在杜聿明的忍让之下,两人也没有发生太大问题。杜聿明两度进东北,诸将对其威严十分畏服,指挥作战无缝插入。两度在徐州,除了邱清泉对他略为不敬,其他将领,包括许多黄埔一期的同学,对其也是畏威怀德。

为将若此,实是国军中的清流。这是笔者把他列为新五虎将之首的原因所在。

三、真正五虎将之白崇禧

小诸葛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白崇禧一生打仗甚多,包括最早的新军阀混战,后来长征时期进攻红军,以及抗战。

如果说李宗仁是桂系的旗帜,那么白崇禧就是桂系的压舱石。李着意于政治而松于军事,白则专务军事而在政治上甘心辅佐李宗仁,所以二人一生相处甚好。

正是这种半个派系领袖的身份,让白崇禧天然具有其他国军将领不具备的大局观。

解放战争开打之后,白崇禧一直把重心放在华中。从九江指挥所主任到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所镇之处,始终没有发生太大问题。

最能体现他的军事才能的,一是反制刘邓挺进大别山。二是与中野对垒。三是淮海战役前后的挣扎。

先说挺进大别山战略。中共中央的考虑并不是大别山,而是以大别山威逼武汉和南京,同时掐住长江的腰眼,使上下流无法兼顾。这与当年隋灭南陈时中路军直逼汉口切断上下游联系,几乎如出一辙。

对抗敌人的行动,必须先判明其意图,在这一点上白崇禧做得非常扎实。刘邓南进之时,蒋介石已然慌了,以为刘邓要占河南,把河南、山东的部队四面八方调过来围追堵截,客观上使华野的压力小了许多,所以粟裕能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突然找到战机,在山东郓城沙土集狠狠锤了国军一顿。

白崇禧相对来说就稳得多。不仅预判到毛泽东的真实想法,还预判到刘邓将会在大别山怎么打。其实无非就是分兵建立根据地、土改分田、动员农民参军、建立地方武装这一套组合拳。

说起来简单,蒋介石会不知道吗?和中共打了二十年仗了,就算他不去打听,每天传过来的战报也能让他耳朵磨出茧子。但蒋介石从内心拒绝承认这些是有效的,杨永泰当年在第五次“围剿”后在江西推行的一套办法非常厉害,几年功夫差点把红军留下的种子全掐死。蒋介石只要结果不问过程,仍然觉得这只不过是中共施展的惑心术,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所谓掩耳盗铃,蒋介石之谓也。

白崇禧不一样,此公承认中共这一套很厉害,也承认国民党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在大别山推行严酷的搜杀政策,只要发现老百姓与刘邓大军有往来,一律视为通匪,杀人烧屋夺地。大别山区本来人口就不多,白崇禧这么一弄,如同釜底抽薪一般,弄得刘邓大军无法立足。刘邓虽然派出不少干部到地方上帮助建立人民政权,但在白崇禧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都没能坚持下来。

这是在争夺大别山上白崇禧的成功之处。

与中野对垒方面。白崇禧与刘伯承相比,两人各有优劣。刘帅的指挥特点是稳准狠,虽然不像粟裕那样神机天纵,但也是逮住机会能一口咬死你那种。既有101式的稳,也有粟裕式的神光一现,既有老虎的威猛,也有猎豹的矫健,很不好对付。

白崇禧当然也不是吓大的。战场决胜,万变不离其踪的是军事实力对比,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必须保持对敌军力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白崇禧对付刘伯承的总体策略是,保住根本之地不失,相机夺取战略要点,不浪战,不冒进。与此同时,白崇禧也时时准备抓住机会打一下抓一下,对刘邓大军实施突然袭击。

可以说,双方都对对方造成不小的困扰。刘邓大军最终没有在大别山建立大片根据地,只在河南中南部站稳脚跟,这就说明了一切,蒋介石把白崇禧用在华中绝对是用对了。

淮海战役爆发时,白崇禧同样展现了超越一般国军将领的战略眼光。白崇禧几乎一上来就认识到了必须集华中、华东之力共同会战的重要性,也摸准了粟裕、刘伯承会兵作战的意图。白崇禧甚至一度打算应蒋介石之请,出任徐州、华中两大“剿总”的总指挥官。

在庙算层面,白崇禧至少是合格、甚至良好,这一点陈诚、何应钦、顾祝同、张治中这些高级官员们都不如白崇禧认识深刻。

白氏最终没能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矛盾来自于体系倾轧,白崇禧自认无力镇慑华东系统那帮黄埔悍将,对自己的根本之地也有过多的牵绊考虑,所以中止了联合指挥。

四、真正五虎将之傅作义

傅作义之强,强在于他以一介晋系附庸,竟能自成一系,甚至上升为方面军首领,成为坐拥五十余万大军的军界巨头。

傅作义之强,强在两个方面。

一者,具备较强的政治头脑。他早年是阎锡山的部将,但当日军侵入华北之际,晋系诸将无人敢去察绥一线抗战,傅作义数千弱旅敢于进驻绥远,并在当地推行颇有共产党特色的治理模式,竟能把区区一个小省绥远经营的铁桶一般。

后来阎锡山后悔加眼馋想把傅作义调离绥远,可惜傅氏势力已成,再加上他善于借助蒋介石与阎锡山的矛盾,终于绥远扎下根,发展出绥远系新军阀势力,成为近代中国最后一股新兴军阀势力,形象地说,就是枯枝上发出新芽。试问当时国军诸将,谁有这样的本事。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不断向南、向东扩张,居然能够进入故都北平,延伸到天津沿海,能力展露的更是淋漓尽致,把阎锡山全方位比了下去。

二者,傅作义在军事上往往能够出其不意。

解放战争中国军取得的有数几场胜利,傅作义参与的大同、集宁战役和夺取张家口战役,赫然名列其中。

傅作义往年曾有守城将军的美名,守涿州一战成名。其实他的造诣绝不止于死守,而当守则守、当战则战,绝不拖泥带水。大同、集宁战役我军之所以失利,固然有料敌不周的失误,但为何料敌不周?就因为傅作义部队绝不同于其他国军部队,行动非常快,突破了我军预期。所以仓猝之间打成了遭遇战。

包括傅作义提出的偷袭西柏坡行动,也是国军后期罕见的奇峰突起的战术行动。当年胡宗南率军进攻延安,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就是仗着兵多火力强,对延安实施的硬推,行动之拖沓、指挥之凌乱,令人笑掉大牙。只不过最终拿下延安,掩盖了所有不足。

傅作义的偷袭西柏坡行动,却是一场被最终失败掩盖了所有光环的、原本十分漂亮的战术策划。傅部骑兵实际上已经进至石家庄一线,和我中央警卫部队交上了火。尽管我方早已通过秘密渠道掌握了傅作义进兵的消息,毛主席还公开发表了新闻揭露傅作义的行军计划和兵力。但是实事求是讲,中央有没有出了一身冷汗?华北部队有没有被搞得阵脚大乱?

傅作义的厉害,在于政治和军事的结合。

五、真正五将将之王耀武

说王耀武是五虎将,可能会有人觉得他资历不太够。确实,王耀武只是区区黄埔三期,但此公军事造诣在同辈人中算得上一流。著名的整编74师,其前身是74军,在抗战中打得很凶,王耀武曾当过该军军长,论军事水平自然没得说。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派王耀武到山东组建第二绥靖区,要他坐镇山东对付共军。蒋介石用人讲究黄陆浙一,王耀武占了一个“黄”字,但“浙、一”两字都不行。可以说是圈子中的边缘人。到山东来当绥靖区司令,真正意义是看门狗,不要让河北、山东的共军合股,仅此而已。

然而王耀武不甘心。既然当这个司令官,就干出点事情,让老蒋看看自己不一般。山东人性格鲁直,有时犯了拧劲,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王耀武制定了一个东西对进计划,让青岛的国军向西进攻,济南国军向东进攻,打通横贯山东的胶济铁路。

蒋介石的经略山东计划本来没这一套,还是要王耀武守稳。谁知王耀武抓住了一个很好的空档,罗荣桓刚刚率山东主力到东北去了,留下的部队不多,而且粟裕率领的华中部队还没杀到山东,山东非常空虚。结果,王耀武楞是率领几支二流部队打通了胶济线。

消息传到南京,国军大佬们都乐翻了,意外之喜啊!简直是白捡一个大胖媳妇。

蒋介石也挺高兴,下令升任王耀武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也许有人会说,不过如此啊,后来蒋军连连在鲁南、莱芜、孟良崮几大战役中损兵折将,后来王耀武也在济南战役中一败涂地,有什么厉害的?

我们先说败仗。莱芜战役王耀武损兵六万,可是锅并不是他的,而是陈诚瞎指挥。王耀武早就发觉粟裕主力向北移动,真实目的是声南击北。而陈诚和其他诸路国军将领都没有看出来。王耀凭什么看出来的?一靠飞机侦察,二靠经验嗅觉。

孟良崮就更不要讲了,蒋介石并没有把山东兵权全交给王耀武,他对此战没有什么责任。

王耀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制定出了反制山东解放区的办法。山东解放区经营的早,人口多,提供兵员也多,可谓解放战争一大擎天巨擘。

王耀武为什么要搞东西对进?为什么要着急打通胶济线?重点不在于让青岛和济南恢复联系,而是分割切开中共在山东的几大解放区。鲁中解放区被穿心而过,胶东、滨海、渤海、鲁西南被分割成互不联系的孤立小片,势必陷入被各个击破的境地。

此战略实施的也恰到好处,正值罗荣桓率老部队刚走、粟裕的华中部队还未补位,正好打中要害。

孟良崮战役为何国军能突入沂蒙山腹地,直接杀到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与王耀武之前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

王耀武在山东只干了两年多,而且是憋憋屈屈、没有多大兵权的情况下,就干到如此境界。如果假以时日、付以全鲁实权,真不知道山东大局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对比胡宗南在西北,手握二十余万大军,全面掌控西北军政大权,却打成那个熊样。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蒋介石没意识王耀武这块宝,是他最大的失策。

五、真正五虎将之卫立煌

卫立煌的经历比较复杂。

蒋介石最初掌握军权时,卫立煌以非黄埔学员、非浙江人、非保定系的身份,竟然在蒋介石第一军当上团长、师长,足见其能力非同寻常。

与红军作战时期,卫立煌第一个率兵打进鄂豫皖根据地核心区,拿下金寨县,被蒋介石颁恩厚赐,把该县命名为立煌县。又能见其手段非同一般。

抗战时卫立煌因为与八路军交情非同一般,触动蒋介石猜忌,一度被撤销职务。

但当远征军形势危急之时,国难思良将,蒋介石不得不起用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1945年4月,卫立煌甚至一度升任盟军中国战区陆军副总司令。

不过蒋介石始终与卫立煌存有芥蒂,抗战胜利后找借口撵卫立煌出国考察,剥夺了他的军权。

命运起起伏伏。1948年初,东北战局出现重大变化,陈诚被101打得灰头土脸,郑洞国难当大任,杜聿明身在华东无法投身,东北国军大局无人主持。环顾军界诸大佬,没有一个可用的,蒋介石不得不再次起用卫立煌。

卫立煌无可奈何到东北上任,一上任就采取了按兵不动策略。

有人说卫立煌这时已成卧底,按兵不动相当于投降。说这话的人未免太过事后诸葛亮。卫立煌虽然同情共产党、与朱德周恩来等人交情甚好,然而他毕竟有自己的出身立场,在没有彻底转换阵营之前,他怎么能拿东北国军数十万人马的性命前途当儿戏呢?

当时不战确实有不战的理由。卫立煌的基本思路是,兵不够用,新一、新六几个主力军都已经打的伤了元气,必须抓紧整补部队,而非与林彪决战。

这与蒋介石迅速打通沈锦线、把东北兵力撤入关内的思路完全相反,所以两人产生一连串的冲突。

蒋介石的军事策略是对的,打不过就跑。但卫立煌的思路也不错,东北毕竟还没有丢,国民党的法统也还没倒,还有一定努力的空间。共军从十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人,人家能做到,自己就不能吗?再怎么说,也不能试也不试就投降。

孤军孤勇,卫立煌时至此境地仍有这样的勇气,也算得一代雄杰。较之一般国军将领,有的逃有的降有的死,卫立煌称得上将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禁闭室|华武军事集团

GMT+8, 2024-11-22 22:44 , Processed in 0.0911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