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洋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到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影响自然的气候变化,它们无一例外地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海洋覆盖地球表面 71% 的面积,蕴含着地球 97% 的水资源,产生 50% 的氧气,影响气候变化与温度调节。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海洋渔业提供了世界 20% 以上的动物蛋白质,全球 30% 的石油与 50% 的天然气产量也来自海洋,国际贸易运输量的 90% 在海上,加上海洋旅游等等产业,全世界海洋资源利用的总产值达每年可达到 7 万亿美元。 可是海洋酸化、过度捕捞,农业化学品泄漏、石油污染等都是海洋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塑料污染可谓人类给海洋带去的最糟糕的破坏了。根据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480万至1270万吨。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倒进海中。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海洋里每3公吨的鱼当中就有1公吨的塑料;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鱼类。而我国以每年132万至353万吨居于首位。根据国家海洋局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漂浮垃圾91%来自陆地,海滩垃圾86%来自陆地,60%-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类。这些海洋垃圾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农业渔区、港口航运区及临近海域。而我们丢弃的这些垃圾最终也将以另一种形式反噬回我们自己身上。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最早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它们吸附力极强,携带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微塑料”可从河流进入海洋,又被海洋生物误食,最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据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和奥地利联邦环境局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大约50%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但需要扩大研究范围才能证实。如何保护我们紧密依赖的海洋母亲,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1992年,加拿大就已经在当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发出这一提议,每一年都有一些国家在这一天举办与保护海洋环境有关的非官方纪念活动。但直至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借此机会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体味海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同时也审视全球性污染和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2020年已经是世界海洋日举办的第12个年头了,今年的主题为“为可持续海洋创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世界上很多海洋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海洋日,如欧盟的海洋日为5月20日;日本则将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确定为“海之日”。 距今4000~5000年前,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希腊克里特岛的居民,已具有一些海洋知识。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曾利用太阳和行星的位置确定方位,开辟了从直布罗陀海峡远航大西洋的航线,发现了加那利群岛。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人通过红海,进行了环非洲的航行。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图。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之间,挪威人曾越过大西洋,发现了格陵兰和纽芬兰,并在那里从事渔业活动。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记载了爱琴海 170多种动物;公元前2~前1世纪,中国的《尔雅》除记有海洋动物外,还有海藻的记载。
|